公司收购中目标公司董事信义义务研究A Study on the Fiduciary Duty of Target Company's Director(s) in Company Takeover
赵万一;
摘要(Abstract):
信义义务是公司董事的基本义务。在公司收购与反收购过程中,由于董事和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因此对董事的信义义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标公司董事除应遵循公司法中有关董事的一般信义义务标准外,还负有一些特殊的信义义务,这些特殊义务主要包括决策谨慎义务、防御适当义务、全面披露有关信息的义务和最大限度地维护股东利益义务等。为了使董事信义义务的判断更具有可操作性,可考虑采取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标准、利益标准、正当目的标准、商业判断原则标准等多重标准。
关键词(KeyWords): 反收购;目标公司;董事;信义义务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重点课题“证券市场投资者利益保护法律制度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FB1006)
作者(Author): 赵万一;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沈艺峰.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现代演变[J].中国经济问题,2000,(2).
- [2]雷兴虎.论目标公司的反收购权[A].王保树.公司收购:法律实践[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72.
- [3]杨鹏慧.董事制度与上市公司反收购的法律规则[J].投资研究,1999,(11).
- [4][美]詹森.收购:传说与科学[M].哈佛商业评论,1984.110.
- [5][7]沈艺峰.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现代演变———美国三十五个州反收购立法的理论意义[J].中国经济问题,2000,(2).
- [6]郭富青.论公司要约收购与反收购中中小股东的保护[J].法商研究,2000,(4).
- [8]张军.神秘王国的透视———现代公司的理论和经验[J].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66.
- [9][10][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下)[J].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535-539,908-909.
- [11][美]玛格丽特.M.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M].张荣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2.
- [12][美]玛格丽特.M.布莱尔.共同的“所有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3):39.
- [13][14][1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52,25,27.
- [16]张新.“转轨”与“新兴市场”下并购重组的立法与监管[J].财经,2002,(15).
- [17]汤欣.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收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56.
- [18]蒲东君.反收购问题综述[J].财务与会计,2006,(11):23-25.
- [19]范健.我国反收购之立法政策:股东会中心主义的制度基础与保障[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1).
- [20]黎友强.目标公司董事会有权采取反收购措施———美国立法例研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7,(4):64.
- [21]龙江.英美上市公司反收购的法律规制[J].经济导刊,2006,(6).
- [22]陆文山,项剑.论目标公司应对措施有效性的界限[A].王保树.公司收购:法律实践[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85.
- [23]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J].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31.
- [24]王伟光.利益论[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8.
- [25]冯晓青.论利益平衡原理及其在知识产权法中的适用[J].江海学刊,2007,(1).
- [26]陶鑫良,袁真富.知识产权法总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7-18.
- [27][28][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52,156.
- [29]A Survey of Social Interest,57,Harvaerd Law Review1(1943).转引自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415.
- [30]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 [31]李劲松.公司反收购与董事受信义务研究[J].现代法学,2003,(4).
- [32]童兆洪.公司法法理与实证[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174.
- [33]黄来纪.公司董事制度构成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3.
- [34]谢哲胜.忠实关系与忠实义务[J].月旦法学杂志,2001,(70):128.
- [35]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33.
- [36][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M].胡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5.
- [37][38]叶卫平.英美董事义务与目标公司反收购[J].当代法学,2002,(1).
- [39][42]陆文山,项剑.论目标公司应对措施有效性的界限[A].王保树.公司收购:法律实践[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85,278.
- [40]Thomas Lee Hazen,The Law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Fourth Edition,2002,507.
- [41]吴弘.我国反收购规制的原则[A].王保树.公司收购:法律实践[C].北京: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265.
- [43]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82.
- [44]童兆洪.公司法法理与实证[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177.
- [45]董安生等.英国商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269.
- [46][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1-82.
- [47]赵震江.法律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43.
-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79.
- [49][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董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9.
- [50]于颖颖,陈永富.论利益衡量原则在民事审判实践中的应用.法律教育网,2005-10-20.
- [51][日]加藤一郎.民法的解释与利益衡量[A].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2卷)[C].梁慧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78.
- [52]张舫.公司收购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60.
- [53][台]杨仁寿.法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75.
- [54]美国法律研究院.公司治理原则:分析和建议[M].楼建波,陈炜恒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60.
- [55]汤欣.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收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75-378.
- [56]吴晓锋.公司并购中少数股东利益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96.
- [57]范健.我国反收购之立法政策:股东会中心主义的制度基础与保障[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