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涕泣之谷和上帝之城间——奥古斯丁自然法思想探究
郑松;
摘要(Abstract):
试图理解奥古斯丁和洞察自然法是同样困难的,鱼和熊掌如何兼得?本文的路径是沿着奥古斯丁个人追寻神性、真理的轨迹,阅读这一伟大思想家的心灵史时观察到奥古斯丁的自然法的实质是信仰,奥古斯丁的自然法典里饱含对善与恶、正义与不义、爱与秩序的体验和凝思,这来自上帝的启示是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怀和审视,它和整个自然法的历史交汇不是偶然的———自然法首先表达了这样一种自然观:人处在何种自然状态则当如何存在,自然法的过去蕴藏着人类向神诉求自然权利和秩序的价值审美活动,因此可以认为:自然法的兴衰维系人的命运,对于自然法而言,信仰先于理解。
关键词(KeyWords): 奥古斯丁;自然法;自然;信仰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郑松;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版)[M].上海:三联书店,2001.195.
- [2]笔者注:他们对奥古斯丁的研究多数采取了同样的方法,具体可参见:劳特利奇哲学史第二卷———从亚里士多德到奥古斯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5;沙伦.M.凯,保罗.汤姆森.奥古斯丁[M].北京:中华书局,2002;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唐逸.理性与信仰[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 [3]笔者注:这里的“它”可以看做自然世界之于主体的彰显,具体见:马丁.布伯.我与你[M].北京:三联书店,1986.55.
- [4]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2.
- [5]周士良.关于本书的作者和内容.摘自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周伟驰和唐逸亦表达了这一观点,唐逸甚至将忏悔录译为《敬神告白》。具体见: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5,56;唐逸.理性与信仰[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4.
- [6]这种确定可概括为对上帝,对人性,对我的世界,你的世界,它的世界的综合知识。具体见: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11-372.
- [7]在387—390年间,奥古斯丁先后经历丧母、丧子、丧友之痛,这在《忏悔录》第4卷、第9卷等均有记载。具体见: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 [8]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82-383.
- [9]海德格尔等.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
- [10]依王晓朝之研究,上帝之城一语来自圣经,原本为天上的耶路撒冷或完善的教会,奥古斯丁借用指整个上帝之国,并用此来与今世衰亡的国家相对立。具体见: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上).王晓朝译[M].香港:道风书社,2003.2.
- [11]《一日约:约伯记》
- [12]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46-447.
- [13]语出《旧约:诗篇》54首23节,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多次重复该句.
- [14]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53.
- [15]对这个连上帝也服从的命令或真理的断言其实来自塞内加,但笔者以为奥古斯丁是赞同塞内加的名言,具体见:舍斯托夫.雅典和耶路撒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 [16]关于如何是我们看到的自然是否真实的自然,胡塞尔和马丁.布伯都表示怀疑。具体见:马丁.布伯.我与你[M].北京:三联书店,1986;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 [17]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5,56,186-187.
- [18]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3.235.
- [19]《马太福音》5章45节.
- [20]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和救赎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6.
- [21]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1.
- [22]无论是文德尔班、罗素的哲学史,还是考夫曼、博登海默的法哲学史回顾,在涉及自然法的问题上都表达了近似的观点;前三人的著作在上述注解中已涉及,博登海默的著作参见: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 [23]对《安提戈涅》文本的研究可参见:伯纳德特.神圣的罪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 [24]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5.203.
- [25]《约翰一书》4章16节.
- [26]《上帝之城》卷五:十一章
- [27]《忏悔录》卷一: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