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法之“跨国立法”INGOs and “Multinational Legislation”in the International Law——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Governance
王秀梅;
摘要(Abstract):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非政府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国际法的立法模式也将发生变化。国际法立法模式正在由传统的“国家间立法”转向“国家间立法”与“跨国立法”并存的多元化立法模式。从全球治理的视角来看,作为国际秩序中与国家、国际政府组织并存的第三种力量,国际非政府组织是全球治理中的重要行为体,并在跨国立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所从事的主要是事务性的立法和法律的编纂,制定的主要为国际软法,但却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遵守。同时国际非政府组织还进一步推动和影响了国家间立法。
关键词(KeyWords): 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s);全球治理;跨国立法;国际软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秀梅;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饶戈平.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
- [2]徐崇利.全球化时代国际立法模式的转型:从“国家间立法”模式到“跨国立法”模式[A].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法研讨会论文集[A].75.
- [3]徐崇利.全球化时代国际立法模式的转型:从“国家间立法”模式到“跨国立法”模式[A].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法研讨会论文集[A].75.
- [4]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rhood,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 [5]余敏友.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全球治理[A].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法研讨会论文集[C].1.
- [6]王杰,张海滨,张志洲.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19.
- [7]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rhood,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 [8]徐崇利.全球化时代国际立法模式的转型:从“国家间立法”模式到“跨国立法”模式[A].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法研讨会论文集[C].75.
- [9]徐崇利.全球化时代国际立法模式的转型:从“国家间立法”模式到“跨国立法”模式[A].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法研讨会论文集[C].75.
- [10]黄志雄.非政府组织:全球化进程中的第三种力量——兼论非政府组织对现代国际法的冲击与发展[J].法商研究,2003,(4):67.
- [11]徐崇利.全球化时代国际立法模式的转型:从“国家间立法”模式到“跨国立法”模式[A].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法研讨会论文集[C].75.
- [12]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42-45.
- [13][美]莱斯特·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赢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11.
- [14]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7.
- [15]U.N.Doc.E/AC70/1994/5(1994).
- [16]E.S.C.Res.1296(XLIV)on the Consultative Agreements,U.N.Des.E/4548.Supp.(1968)
- [17]王铁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56.
- [18]王彦志.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经济法论纲[A].国际经济法论丛(第7卷)[C].
- [19]万霞.国际法中的软法现象探析[J].外交学院学报,2005,(1):96.
- [20]S.R.Ratner,International Law:The Trails of Global Norms,Foreign Policy,Spring98,Issue110,pp.69-71.
- [21]谭深,刘开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
- [22]Karsten Nowrot,“Legal Consequence of Global-ization:The Statu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under International Law”,Indiana Journal of Global Legal Studies,1999(6),p.57.
- [23]Cecilia Albin,“Can NGOs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1999(4),p.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