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主义亦或职权主义:对日本刑事诉讼制度的一种再认识Hybrid Doctrine or Inquisitional Doctrine:Re-understanding about the Japanese Criminal Procedure System
刘国庆;
摘要(Abstract):
我国学界曾长期认为日本现代的刑事诉讼制度属于典型的"混合式",是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与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的有机结合。通过对日本刑诉制度进行实证考察便可以发现这是学界一种主观上的"臆断"而已,日本现行的刑事诉讼制度仍固守职权主义的传统,本质上仍属于职权主义。对于日本刑事诉讼制度进行必要的祛魅既利于人们对于事物全面正确地认识,也利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KeyWords): 辩护制度;自白排除规则;交叉询问;司法改革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刘国庆;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即一种法律设置伊始的目的早已迷失,不可追寻,但它却向着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出功利效果,以此作为其继续存在且言之成理的目的。详情参阅[德]拉德布鲁赫著:《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 ①在日本,辩护律师的主要职能通常在于联系被害人家属进行道歉并提供一定的补偿,鼓励委托人作出比较正式的道歉,此举将严重影响检察官是否对被告提起刑事指控的决定及定罪后量刑的轻重。与美国辩护律师的职能存在本质的不同,美国刑事诉讼中辩护律师的主要职能在于从实体与程序的角度为被告人辩护,争取其利益的最大化,详情参阅David.A.Suess,Paternalism Versus Pugnacity:The Right to Counsel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http://www.law.indiana.edu/ilj/volumes/v72/no1/suess.html,访问时间:2011年7月1日。
- [1]何勤华.外国法制史(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57.
- [2]陈光中.刑事诉讼法(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8.
- [3]卞建林.外国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235-236.
- [4][日]宫泽俊义,芦部信喜.日本国宪法精解[M].董璠舆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
- [5][日]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诉讼法(上卷)[M].丁相顺,金光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4.
- [6][日]铃木茂嗣.日本刑事诉讼法的特色及解释上的诸问题[A].[日]西原春夫.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C].李海东等译.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52.
- [7][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第5版)[M].张凌,于秀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111.
- [8][日]田口守一.刑事辩护制度[A].[日]西原春夫.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C].李海东等译.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442.
- [9]宋英辉.日本刑事诉讼法简介[A].日本刑事诉讼法[M].宋英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7.
- [10]陈瑞华.比较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62.
- [11]王兆鹏.路检、盘查与人权[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
- [12][日]六本佳平.日本法与日本社会[M].刘银良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272.
- [13][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的目的(增补版)[M].张凌,于秀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 [14][美]德肖微茨.最好的辩护[M].唐交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482.
- [15][日]土本武司.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M].董璠舆,宋英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公司,1997.30.
- [16][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M].申政武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代译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