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亥之殷鉴到“三大法宝”——中国制宪特征探析From the Warning of Xinhai to "Three Magic Weapons" —Analysis of Characteriscics of Chinese Constitution Making
陈晓枫;
摘要(Abstract):
一次革命之后的政治体制建设,应该有效回应革命之前各种危机的挑战。辛亥革命因首义仓促,未能回应晚清社会的政治危机,之后的国民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直接借鉴了辛亥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依从中国的政治文化,接受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指导,找到了中国革命和政权建设中政党建设、武装力量与民主形式的制度连接。这种政治体制的关键要素,被毛泽东概括为"三大法宝"。
关键词(KeyWords): 辛亥遗训;政权体制;权威正当性;三大法宝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晓枫;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孙中山:《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载《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281—286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按,此演讲孙中山先生先后讲了16场)
- ②高放:《“列宁主义”再认识》,载《探索》2008年第4期。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不是一个主义,中文译文应以破折号分开。
-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A].毛泽东选集(四)[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5.
- [2](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J].贺卫方,高鸿钧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2.
- [3][21]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A].毛泽东选集(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2,150.
- [4](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J].张岱云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52.
- [5][1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2,215.
-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四)[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
- [7][11][2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联共(布)、共产国际和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369,262,275.
- [8]高放.“列宁主义”再认识[J].探索,2008,(4).列宁全集(第3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6.
- [9][14]荆知仁.中国立宪史[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217-224,113.
- [10]马林致廖仲恺的信[A].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12-423.
- [12]陈戌国.中国礼制史(先秦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45.
- [13](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J].耿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39.
- [15]苏国霞.国民革命军政治工作初考[J].军事史研究,2004,(3).
- [16]军人一律要入党[N].华字日报,1921-06-24.
- [17]孙中山全集(第8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6.211.
-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