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量刑公正的一般标准On the General Standard to the Fairness of Discretion of Punishment
赵廷光;
摘要(Abstract):
在近代刑法学术史上,西方国家曾经围绕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的对立,就刑罚价值取向和量刑公正标准量刑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报应刑论认为"刑罚轻重应当与罪行轻重相适应",目的刑论认为"刑罚轻重应当与人身危险性相适应"。最后在两者之间形成折中主义刑罚论,认为"表明行为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人身危险性事实情况都是影响刑罚轻重的因素",此说为多数学者所赞同并为多数国家刑事立法所采纳。根据现行刑法第五条规定,我国量刑公正标准属于折中主义刑罚论,表现为"罪责刑相均衡",其精髓在于:刑罚的宽严程度应当与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以及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程度"相互适应",因此,正确处理法定刑、量刑情节与宣告刑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实现量刑公正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KeyWords): 量刑;量刑公正;罪责刑相适应;法官自由裁量权;估堆量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赵廷光;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沈德咏.论量刑公正[A].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1.
- [2][4][7]转引自马克昌.刑罚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8-29,30-31,33.
- [3][5][8]冯军.量刑概说[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3).
- [6]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57-58,42.
- [9][美]M.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M].李宠魁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2.转引自何伯生.数学对法律文化的影响[J].法律科学,2000,(6).
- [10][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卷)[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533-534.转引自何伯生.数学对法律文化的影响[J].法律科学,2000,(6).
- [11]蔡墩铭.中国刑法精义[M].台北:汉林出版社,1993.153.
- ①我国刑法中的刑事责任不同于西方大陆法系国家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在西方国家,刑事责任是犯罪成立的三个条件之一,其决定因素是罪过,即无罪过者无刑事责任。“对特定行为人的行为进行罪责非难,认为其行为是有责的先决条件是他具备正确认识社会要求并以该认识而行为”。参见[德]李斯特著,埃贝哈尔.施密特修订.德国刑法教科书[M].徐久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70.在我国,刑事责任是刑法总则体系结构的三大板块之一,其决定因素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参见高铭暄.刑法学原理(第一卷)[M].1993.418,428.或者高铭暄等.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9.
- ②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5月9日《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
- ③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3月17日《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四项。
- ④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9月17日《对执行〈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