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灋象魏”考辨——兼论“铸刑书”与“铸刑鼎”问题A Differentiate and Analyse About the Law Publicized on the Xiangwei and the Problem of Xingshu and Xingding
温慧辉;
摘要(Abstract):
《周礼》中的“悬灋象魏”是统治者公布治理国家的一些制度性安排,一些学者从“成文法”的角度,认为春秋时期“郑铸刑书、晋铸刑鼎”是中国最早公布成文法之举措,从而怀疑其为晚出或是理想中的制度。其实,从史籍记载分析可知悬象之制由来已久,只不过《周礼》烦琐地描述很大程度上确实带有理想成分,这也反映了作者希望法令公布,并由官府进行宣传解释,以便让百姓知法守法的愿望和要求。事实上,“象魏之灋”也是由国家机关按一定程序编纂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并且朝廷在悬法象魏之后,有关部门的长官还要率领属员前往认真观读,说明也是公布了的成文法。因此,“象魏之灋”以及“铸刑鼎”、“铸刑书”这种使法律条文化、固定化的行为,不仅保留了政府对刑法的最高解释权即只有统治者所颁布的成文法条才是真正的法律,还确立了君主任意定罪处刑的特权,从而使法律与君主的罪刑擅断权达到和谐统一。
关键词(KeyWords): “象魏”;成文法;君主专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温慧辉;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唐]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M].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 [2][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2版)[M].定公二年经注及庄公二十一年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
- [3][清]任启运.朝庙宫室考[M].荆溪任氏清芬堂刻本.
- [4]韩伟.秦公朝寝钻探图考释[J].考古与文物,1985,(2).
- [6][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尚书一.舜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6.
- [7][清]惠栋.左传补注卷六[M].丛书集成初编本.
- [8][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 [9][宋]吕祖谦撰,时澜增修.增修东莱书说卷二[M].丛书集成初编本.
- [10][清]乾隆十三年敕撰.钦定周官义疏.天官.大宰[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 [11][26][46][明]丘濬.大学衍义补卷一○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 [12][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7.
- [13][梁]萧统.李善注.文选.赋乙.东京赋[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版.55.
- [14]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35.
- [15]章太炎.书初刻本.商鞅[A].章太炎全集(三)[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 [16][清]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卷一[M].丛书集成初编本.
- [17]郝铁川.经国治民之典———周礼与中国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116.
- [18]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63-62.
- [19]钱穆.周官著作时代考[A].载《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 [20]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51.
- [21]陈顾远.中国法制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8(据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影印).22.
- [22]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64.61-62.
- [2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A].瞿同祖法学论著集[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 [24][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1.
- [25][28][50][唐]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A].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30,2043,835.
- [27][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邓经元,骈宇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4285.
- [29][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 [30][清]王引之.经义述闻[M].阮元编.清经解(第六册)[Z],上海:上海书店,1988.924.
- [31]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7.
- [32]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85.
- [33][英]李约瑟.四海之内:东方和西方的对话[M].劳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77.
- [34]蔡枢衡.中国刑法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119.
- [35]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13.
- [36][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4287.
- [37]孔鲋.孔丛子.刑论[M].(明)程荣纂辑.汉魏丛书[Z].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据明万历新安程氏刊本影印).
- [38]栗劲,王占通.略论奴隶社会的礼与法[J].中国社会科学,1985,(5).
- [39][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著.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9.
- [40][美]D.布迪、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M].朱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7.
- [41][42]陈力.晋国成文法的形成试探[J].晋阳学刊,1983,(1).
- [43]童书业.春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97.
- [44]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9.
- [45]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180.
- [47]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周末风俗[M].黄汝成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
- [48]印群.论周代列鼎制度的嬗变———质疑“春秋礼制甭坏说”[J].辽宁大学学报,1999,(4).
- [49]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01.
- [5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A].瞿同祖论著集[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26.
- [52][清]惠栋.周易述[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 [53]刘笃才.中国古代的誓、盟与成文法的关系[J].辽宁大学学报,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