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组织犯罪的特征及其对策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ed Crime in China and Strategies for It
莫洪宪;
摘要(Abstract):
有组织犯罪绝对数量大;其首犯、主犯多有暴力犯罪的前科,几乎全是边缘化人群;多以合法外衣掩饰其违法犯罪行为,以暴力、恐吓手段攫取暴利;呈现专业化、家族化的特征;多有保护伞。控制有组织犯罪依赖于立法专门化、一体化;切实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完善刑罚体系,重视并努力做好犯罪人的再社会化工作;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化社会政策,减少边缘人口。
关键词(KeyWords): 有组织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刑事政策;社会政策;边缘人口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法学会2012年度部级法学研究重点课题“中国有组织犯罪实证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LS(2012)B21)
作者(Author): 莫洪宪;
Email:
DOI: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郭自力.论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特征[J].中外法学,1998,(2):75.
- [2]莫洪宪,郭玉川.有组织犯罪的界定[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2):90.
- [3]卢建平.中国有组织犯罪相关概念特征的重新审视[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6):3.
- [4]于志刚.我国刑法中有组织犯罪的制裁体系及其完善[J].中州学刊,2010,(5):88.
- [5]莫洪宪,张小宁.中日犯罪组织比较分析——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VS日本暴力团[J].法学杂志,2011,(5):60.
- [6]莫洪宪,张小宁.中日有组织犯罪现状比较研究[A].刑法论丛[C].2009,(2):43-44,60-62.
- [7]张凌,孟永恒.北京地区有组织犯罪实证分析报告[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5):52.
- [8]唐斌.江西有组织犯罪实证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1):91-99.
- [9][28]靳高风.当前中国有组织犯罪的现状、特点、类型和发展趋势[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20,20.
- [10]莫洪宪.试论我国大陆有组织犯罪发展阶段[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3):35-36.
- [11]公安机关侦办涉黑案1267起打掉恶势力1.3万多个[EB/OL].公安部网站,http://www.mps.gov.cn/n16/n1252/n1687/n2212/2042885.html,2009-09-01.
- [12][14][15]顾肖荣,涂龙科.上海地区有组织犯罪调查报告[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10):95,101,97-98,101.
- [13]靳高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及其犯罪的事实性特征分析——关于32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案件的调研报告[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6):54.
- [16]靳高风.2010年中国犯罪形势与刑事政策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1.
- [17]梅传强,胡江.我国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刑法完善——兼论对《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相关条款的修改建议[J].现代法学,2011,(2):104.
- [18]靳高风,武博.重庆市涉黑职务犯罪研究报告[J].中国检察官,2011,(14):4-5.
- [19]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2.
- [20]冯军旗.中县干部[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59.
- [21]李锡海.帮会文化与有组织犯罪[J].法学论坛,2004,(5):21.
- [22]西南政法大学课题组.防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长效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现代法学,2010,(5):180.
- [23]赵秉志.论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合作机制的构建——以《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为切入点[J].江海学刊,2011,(2):128.
- [24]刘远.有组织犯罪概念的刑法哲学分析[J].法学家,2008,(3):17.
- [25]宋洋.有组织犯罪案件中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引入[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2):125-126.
- [26]万毅.有组织犯罪及其对策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2卷)[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373-376.
- [27]马克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演进[J].法学家,2008,(5):70.
- [29]樊文.犯罪控制的惩罚主义及其效果[J].法学研究,2011,(3):136,137.
- [30][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58-165.
- [31]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229.
- [32]白建军.刑事政策的运作规律[J].中外法学,2004,(5):532.
- ①学界通常将其概括为组织性、犯罪性、经济性、称霸性。也有学者认为其含义不清,非法言法语过多,并对后“三性”提出批评,认为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1)形成较稳定的犯罪组织,人数较多,有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2)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获取经济利益;(3)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或者纵容,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详见曾粤兴、贾凌著《罪刑法定视野中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7期。更严厉的批评可见张远煌著《不明事理的中国有组织犯罪立法》,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第3期。
- ②见莫洪宪、张小宁著《中日犯罪组织比较分析——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VS日本暴力团》,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5期,第60页。也有学者认为,一般犯罪集团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恐怖组织犯罪,分别是有组织犯罪的基础形态、中级形态、最高形态。参见于志刚著《我国刑法中有组织犯罪的制裁体系及其完善》,载《中州学刊》2010年第5期,第87—88页。
- ①见石经海著《当前涉黑犯罪的特点与成因调查——以重庆11个典型案件为样本》,载《现代法学》2011年第3期,第113—118页。关于第一个特点,有学者进一步指出,有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甚至向政治领域渗透,通过获得政治头衔攫取更大的利益。
- ①见张志胜著《表达阙如与黑夜政治——利益视域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第2期。作者进一步指出,唯有增强其利益表达的组织性,拓展政治参与渠道,提升话语权利以及支持其实现全面“提素”,才是问题的最优解。
- ①就此而言,有巴杰斯(Burgess)、葛鲁克(Glueck)、希德(Schiedt)、欧林(Ohlin)的再犯预测法,葛鲁克(Glueck)的少年非行早期预测法、胡雷(Frey)的少年累犯预测法等。详见张甘妹:《犯罪学原论》,台北汉林出版社1985年版,第246—2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