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比较宪法学基本问题探讨

    韩大元

    比较宪法学是当代宪法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宪法理论与宪法实践发展的成果。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国宪法体制之间出现了一定范围内的相互融合的趋势,需要以宪政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为基础进行不同宪法现象的比较研究。本文以当代比较宪法学发展成果与动态为基础,探讨了比较宪法学的概念、性质、体系、方法及功能等基本问题,并分析了比较宪法学的发展趋势。

    2003年04期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196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社会契约理论及其宪政意义

    苗连营,仪喜峰

    社会契约理论认为国家是人们之间相互缔结契约的产物,缔约的目的在于控制权力、保障人权。近代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社会契约论体现了宪政的根本价值和理念,它阐明了国家权力根源于人民以及国家权力的正当性问题,凸显了保障人权的精神底蕴,并在公域和私域之间筑起了一道屏障。宪法具有至上权威是社会契约的逻辑结论。

    2003年04期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70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认真对待宪法在刑事审判中的作用

    邓世豹

    宪法不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并不是不适用于刑事审判。宪法在刑事审判中具有规范权力,保障人权的作用。以往刑事审判功能定位偏失和刑事判决书中判决理由表述不充分,影响人们对宪法在刑事审判中价值的认识,制约宪法在刑事审判中的适用。法治国家,刑事审判是宪法发挥作用最活跃的领域。宪法在刑事审判中的可适用性揭示宪法作为法的全部品格。刑事审判中适用宪法,能够提升司法审判中人权保障功能,提升社会的法治水准。

    2003年04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物权标的之特性

    尹田

    物权标的的“特定性”指的是物权标的物的现实、具体和确定的客观存在,其与债权法上的“特定物”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物的独立性为观念问题,其或来自物的自然属性,或来自人们的经济观念,但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清理物权的数量,而在于确定某物是否适宜设定一个独立的物权,并由此使财产的归属关系得以清晰稳定。

    2003年04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1036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知识产权的人格理论研究

    冯晓青

    人格理论是关于财产和财产权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人格理论在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以康德和黑格尔的人格理论为基础形成了德国和法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著作权制度的理论基础。由于知识产品是人的大脑的产物,人格理论在运用到知识产权领域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但同时,知识产权的人格理论也面临一些挑战。

    2003年04期 2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958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功能分析——兼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

    樊静,张钦润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在我国突破性地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但这种惩罚性赔偿制度存在着一定问题,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分析,对惩罚性赔偿的性质,惩罚性赔偿的功能及适用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惩罚性赔偿的理想化的功能在于既能弥补消费者的财产利益的损失,又能对消费者的精神利益起到一定的抚慰和赔偿的作用,同时还能对侵权者起到惩罚、威慑的作用。

    2003年04期 40-4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47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保险受益权初探

    计红

    保险受益权是保险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地界定保险受益权乃立法之必要。保险受益权存在于具有死亡因素的人身保险合同中,无论指定受益人或法定受益人,其享有的受益权有别于继承权,所领取的保险金不是被保险人的遗产。保险受益权是一种期待权,保险受益权的行使以保险事故发生为条件,以保险事故发生时受益人尚生存为前提。保险受益人故意致被保险人死亡,将丧失受益权,但其他受益人仍然可以受益保险金,保险人不得依此而免责。

    2003年04期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三三制”与“三个代表”——从《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说起

    赵晓耕,何民捷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创造性地实行了一种新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三三制”政权。它是由共产党和各派进步实力共同参政的民主政权,并且这一政权形式被明确规定在宪法性文件《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三三制”的原则在根据地得到了彻底的贯彻执行,共产党按照“三三制”在边区进行了选举,组建了新的政府和参议会,并重新构建了政党制度。这样做的结果是调动了各方抗日的积极性,不仅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并且也提高了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对中国日后的民主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奉行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际上包含了凝聚中华民族最广泛力量共求振兴的目标,这与五十年前的“三三制”原则精神实质是相一致的。

    2003年04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522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吸收犯结构形式新论——以吸收关系为视角的新界定

    钊作俊

    吸收犯的成立以事实上存在着数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犯罪行为为必要,其在罪名要素上系数个不同的罪名,在关系要素上系数个犯罪行为具有手段与目的或者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且一行为在刑法上不能被评价为另一犯罪的实行行为的组成部分。吸收关系只能在具有因果关系即手段与目的或者原因与结果的数行为之中,根据刑法关于犯罪的实行行为的质的规定予以判断。

    2003年04期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下载次数:31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共犯中止研究

    刘德法,王冠

    共犯中止是一种复杂的犯罪形态。共犯中止成立与否及在量刑中的影响,历来存在着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理论纷争。本文在考察国外立法的基础上,借鉴“共犯关系脱离”、期待可能性理论和俄罗斯刑法的规定,提出应以共犯真诚中断共犯关系和消灭原因力作为构建我国共犯中止理论的基础。

    2003年04期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503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监视居住制度废弃论

    李卫平

    监视居住是我国刑事诉讼中一项特有的诉讼法律制度。确立这项制度,理论上存在诸多误区实践中无法操作。因此,废弃这项法律制度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2003年04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诉讼费(仲裁费)与律师费承担的比较研究

    屈广清,周后春

    诉讼费(仲裁费)与律师费的承担是诉讼与仲裁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中东各国及国际商事仲裁中诉讼费(仲裁费)与律师费的承担进行了比较考察,建议我国关于诉讼费(仲裁费)与律师费承担的规定作出相应的修改与补充。

    2003年04期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下载次数:656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工伤赔偿法律制度探析

    秦恩才

    工伤赔偿实行的是非主要过错责任原则。工伤赔偿的特征及其法律适用决定了它与工伤保险存在着诸多区别。由于现行的工伤赔偿法律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尽快对现行立法进行修改和完善。

    2003年04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简析国际民事管辖权中的不方便法院原则

    徐伟功

    不方便法院原则起源于苏格兰,在20世纪中后期,逐渐被绝大部分的普通法国家所采纳,形成了美国模式、英国模式、澳大利亚模式。它起着消除宽泛的管辖权基础带来的不良后果、解决管辖权规则的僵硬性问题、防止挑选法院、避免矛盾的判决等作用。但绝大多数大陆法国家不采用不方便法院原则。

    2003年04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69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简论中国内地与香港民商事司法协助的完善

    华小鹏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与内地民商事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双方之间产生的一些法律纠纷的解决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区际司法协助的进一步完善将为纠纷的解决和民商事诉讼目的的最终实现提供重要途径。

    2003年04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国家主权与人权

    雨非

    国家主权与人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主权与人权都是国际法的原则,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上是最高的权威,国家主权原则,早已上升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原则,是当代国际法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但是,国家主权不是绝对的,而是有制约和限制的。国家主权是相互的,国家在行使主权时,不得侵犯别国主权。人权,本质上属于一国国内管辖的事项,但是,人权又不是纯属国内管辖的事项,人权受国际法的保护,人权原则也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人权具有国际性;然而,人权原则尚未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坚持国家主权,才能保护国际人权。国家主权高于国际人权。

    2003年04期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8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部行为可诉性若干问题研究

    张德瑞,吕群

    对内部行为可诉性的探讨,无论是论文还是著作,大多仅仅是提及,没有展开充分的论述,相关行文所占篇幅几乎不成比例,论证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本文以内部行为概念的界定为研究基点,依照行政法治的基本原理分析并论证内部行为的可诉性,提出行政机关对公务员所作的“准行政行为的内部行为”应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003年04期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我国行政补偿制度

    丁丽红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行政补偿法律,有关行政补偿的规定散见于各个单行法律、法规之中,同时实践中关于补偿的范围、标准、程序也是相当混乱。因此,在我国迫切需要制定一部行政补偿法。本文对行政补偿的概念、理论基础作了探讨,明确界定补偿的范围、方式、标准和程序,以求对我国的行政补偿立法有所帮助。

    2003年04期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行政诉讼类型的构建及其适法要件

    王平正,张建新

    我国行政诉讼法并未对行政诉讼进行分类,行政诉讼类型不分是诉讼落后的表现。本文论述了构建行政诉讼类型的原因,在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行政诉讼类型的基础上,对我国行政诉讼类型的划分提出了粗浅的看法,并对各种类行政诉讼的适用条件作了分析。

    2003年04期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村民自治权及其法律救济探析——以法社会学为视角

    马明华

    近二十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乡村社会已经融入了许多现代性的因素: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乡村权威与秩序的构造有了最新的形式即村民自治。村民自治作为国家整合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的重要形式,是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沟通机制,是我国法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自治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其构建、发展与完善往往涉及许多深层的问题,本文仅探究村民自治权的法律救济问题。

    2003年04期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28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论审判权的界限

    胡锦光

    司法机关所行使的审判权(司法权)并不是万能的、无界限的,司法机关只能在已经发生纠纷并形成案件后才能启动审判程序,行使审判权;英美法系国家的司法机关既具有合法性审查权,亦附带地具有合宪性审查权,而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机关只具有合法性审查权,我国原则上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司法机关也只具有合法性审查权;司法机关受其性质和审判基准所限,只能对法律行为进行判断,而不能裁判政治行为(国家行为);司法机关的合法性审查权包括对作为正在审理案件适用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

    2003年04期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1059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陪审的价值与制度定位

    林义全,施润

    本文引入哈贝马斯所谓“公共领域”概念,在历史发展中讲述了陪审制度作为“司法公共领域”标志的故事,并通过对陪审制度的价值定位,提出其向社会公共领域传媒制度功能转移的观点,希图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提供助力。

    2003年04期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立法正义观与当代之求索

    张德淼

    正义与立法正义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在西方传统理论中,正义的主要含义有理性、权力、秩序与平等;在现代社会中,正义的核心问题是公平,但它同时应当是平等与自由、公正与效率、文明与进步的有机结合。正义观念的不断发展,并不意味着正义完全是相对的、形式的或可有可无的。正义对立法有重要意义,立法也应以正义为目的,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立法正义观是制度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实现法治的前提。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立法正义观有自己的特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有中国特色的立法正义观的集中表现。通过修宪立法确立该正义原则对当代中国实现法治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04期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争论与主张——关于我国物权立法三题

    李克武

    自1994年我国立法机关将制定物权法列入立法规划以来,至今已形成了三部物权法草案。在物权法起草过程中,有关人员对物权立法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其中包括担保物权立法体例之选择、关于国家所有权立法的态度和关于取得时效之存度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有关这三个问题的各种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笔者相应的主张。

    2003年04期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公正与效率谈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改造

    卢国伟

    <正> 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是指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认为确有错误,具备法定情形,而提起再审或申请再审的程序。多年来,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在纠正错误裁判,维护社会正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审判监督程序是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指导思想设计的,因此,没有考虑再审诉讼的特殊性,过分强调裁判的绝对正确性,忽视了诉讼公正的相对性;过分强调错误裁判的可救济性,忽视了生效裁判的权威性;

    2003年04期 145-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信用卡犯罪的特点探析

    袁经义

    <正> 信用卡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签发给资信状况良好人士的一种特制卡片,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凭证。持卡人可凭卡在发卡机构指定的商户购物和消费,也可以在指定的银行营业网点存取现金。信用卡改变了传统的现金交易方式,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利用信用卡犯罪的活动在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也越来越猖獗。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信用卡犯罪活动已屡见不鲜,且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刑事犯罪的新特点:

    2003年04期 14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SPS协定》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张凌

    <正> 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SPS协定》(Agreement on the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即《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起初是作为《农业协定》的一部分进行的。《农业协定》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各成员方的农产品贸易措施关税化,取消对农产品的各种非关税保护措施,比如,数量限制、差价税、进口禁令等,以保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但是,许多缔约方担心,一旦农产品非关税措施关税化后,某些缔约方可能会更多地、不合理地利用SPS

    2003年04期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辩诉交易在我国的适用

    鲍雪霞,王路真

    <正> 目前,我国的刑事诉讼体制更多地吸收了当事人主义的因素,从发展趋势上看,刑事诉讼程序的设置将会更加复杂、严密。但如果一切案件都严格按照当事人主义审判方式进行,则所耗费的诉讼成本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其他国家所承载不起的。因此,建立简易程序,实现繁简分流,节约诉讼成本,将诉讼资源集中在少量重大、复杂、有争议的案件上是当然之选。我国目前简易程序对案件仍然要求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且无被告人同意前提,而要求检法两院问

    2003年04期 15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公安行政执法的公正原则

    刘冰

    <正> 公安行政执法是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为了实现公安行政管理的目的,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责、权限、程序实施的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与义务的活动。在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法制背景趋同等背景下,我国的法制建设更加完善,执法环境更加优化,也为公安行政执法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社会和公众对公安行政执法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际惯例也将逐步成为公安行政执法中必须坚持的一个准则。

    2003年04期 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略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

    李英

    <正> 我国新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

    2003年04期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逮捕后强制措施的变更

    张前进

    <正> 刑事诉讼中,为了查明案件事实,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及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非法侵害,规定了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五种强制措施。其中,逮捕的强制程度、严厉程度最强,其直接剥夺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与刑罚中的有期徒刑相比,从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剥夺人身自由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但逮捕作为强制措施,是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最终被法院认定是犯罪之前而适用的,其本身即包含很大的风险,许多刑事赔偿案件就是

    2003年04期 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调整德育策略 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王志玲

    <正> 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低效十分明显,许多德育工作者都尝过这种苦果:“你说你的,但我不一定听,你想感化,但我不想被感动。”导致德育工作的事倍功半。因此,大学生中存在

    2003年04期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李梦欣

    <正> 一、语言和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这种语言和文化都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同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使得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交流的障碍。中国人和使用英语的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

    2003年04期 15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46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