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的不同意见及建议

    梁慧星;

    物权定义建议增加排他性效力;建议修改物权定义、不动产登记簿的证据资格、不动产登记的善意保护的效力,登记机构的过错责任、占有改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公共设施属于国家所有,善意取得、承包经营权转让、抵押等条文;建议增加关于宗教财产归属、取得时效、营业质权等规定;建议删除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二条关于物上请求权之规定,删除第十五章即居住权的规定。

    2006年01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下载次数:2334 ] |[引用频次:85 ] |[阅读次数:0 ]
  • 论他物权的母权

    崔建远;

    所有权是渔业权等他物权的母权,是所有权与其权能分离的属性和理论、所有权的弹力性的变形表现。所有权与他物权分类的目的及意义可以因时代的要求及研究者拟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发生变化。水资源所有权在我国现行法上为一个同一的、抽象的所有权,实务上至今没有提出数个水资源所有权的要求。

    2006年01期 1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1451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行为及其责任

    杨立新;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行为是一种新类型的侵权行为,是中国近年来司法界和学术界非常重视的一种侵权行为。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经作出了司法解释,使这种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有了初步的依据。在制定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应当进一步借鉴大陆法系侵权行为法的违反安全保护义务侵权行为的立法经验和英美法系侵权行为法的土地利益占有人的侵权责任的立法经验,确立完善的法律规则,制裁这种侵权行为,使民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完善的保护。

    2006年01期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6207 ] |[引用频次:389 ] |[阅读次数:1 ]
  • 电子法务价值及发展框架初探

    毛立新;

    电子法务是司法机关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处理法律事务,通过网络实现法律信息和工作流程的优化,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法律服务方式。它包括诉讼和非诉讼两个方面的法律事务电子网络化,对于实现诉讼价值,建立先进的司法机制,快速、准确、高效传播和利用法律信息,有效降低诉讼成本有着重大意义。

    2006年01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行政主体义务在行政法中的地位

    关保英;

    强化行政主体义务是当代行政法治的基本格局,然而,行政主体义务的法律地位在行政法学界却鲜有阐释。为了弥补这一理论空缺,本文从行政主体义务在行政法中地位的模式选择、行政主体义务在行政法地位中的应然表现、行政主体义务在行政法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行政主体义务与重构行政法体系等方面对行政主体义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

    2006年01期 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60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之省思

    章志远;

    当下中国的行政法学研究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内容失衡、视域狭窄、方法局限、争鸣匮乏等问题。为了实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在21世纪的新崛起,应当以本土化、规范化、和谐化、综合化与国际化为导向,着重在基本范畴的重构、行政法哲学的构建、部门行政法学的拓展、比较行政法学的突围、行政法社会学的建立、行政法方法论的更新等方面进行努力。惟此,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方能真正走出困境,进而不断提升其市场化程度。

    2006年01期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下载次数:81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论政府职能转变的法治化途径

    李嘉娜;

    政府职能转变的法治化是我国建设法治政府的本质要求与客观需要。我国的行政立法开启了规则导向型的政府职能转变方式,特别是《行政许可法》的出台,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法治化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由此,还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构筑,对政府职能进行合理定位和重塑。这是在法治的轨道上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

    2006年01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生物科技相关法律问题与《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周忠海;

    生物技术所具有的人为改变生物自然性状的能力,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并与人类社会的伦理观念发生了冲突。在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和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发达国家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生物安全规范体系。在国际范围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了《国际生物技术安全准则》。为此, 我们必须加强对生物科技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科学上的任何一样进步,人类都可以拿来作为武器。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会研制出杀伤力更隐蔽的新一代生物武器——基因武器。《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对于禁止生物武器、防止生物武器扩散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际军控条约体系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集体安全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包括生物武器在内的一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高度重视公约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

    2006年01期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67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国际航空运输领域侵权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王瀚;孙玉超;

    航空法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部门,既包括公法又包括私法,既包括国际法又包括国内法。航空器高速飞行和跨界运输的特点,加之各国航空运输领域民事责任立法之间的歧异,不免引发国际航空运输有关法律关系的法律冲突。华沙公约体系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仅仅调整航空运输责任问题,而大量案件的处理需要由冲突规范来指引。受海商法的影响,航空法中的国旗国法原则逐渐被各国实践及公约所接受,但是,与船舶主要航行在无主权存在的海域航行不同,飞机主要在主权国家的上空,所以航空运输侵权行为能在多大范围内适用国旗国法原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国际私法角度对航空运输侵权行为法律适用规则中的国旗国法原则及例外作初步探讨。

    2006年01期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869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自然人共同受贿若干问题研究

    姜敏;

    非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成为受贿罪的共犯,符合我国刑法共同犯罪理论,符合我国犯罪构成理论, 符合司法实践的需求。

    2006年01期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近代法律精英的法治理想

    张仁善;

    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法律转型,都离不开法律精英的发起和推动。传统中国社会,法律精英们的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论证专制权力存在的合理性,他们自身也因此变成专制权力的附着物,成为“人治”社会的牺牲品。近代法律精英的产生及其法治理想的形成是在清末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变迁之后,法律精英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着手在中华本土绘制法治蓝图,追求法治理想:尝试制定良法,构建近代法律体系; 创制根本大法,追求宪政精神;收回治外法权,捍卫司法主权;争取司法独立,倡导司法公正;强调依法而治, 注重保障人权。由于受现实政治、社会及自身条件的制约,法律精英的法治理想注定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实际效应并不明显,政权更迭之际,自身也面临复杂的人生抉择。1949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律精英大多退到历史的后台,没有机会展示法治理想和抱负。直到数十年后,随着新一代法律精英的诞生,法律文化才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法律精英要实现个体人格的真正独立,恪守法律至上,胸怀法治理想,为整个法治社会贡献才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2006年01期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949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法律概念的生成

    吴丙新;

    在形式上,法律概念的生成大致借助继承、移植、革新和创造而完成。但这仅仅具有发生学意义。在实质上,法律概念的生成必须通过价值上的衡量而对概念之特征进行取舍。但对法律概念生成之形式与实质的区分,仅仅是一种叙事策略上的考虑,实际上,法律概念的生成,乃是一个立法者之目光来回往返于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权衡与取舍过程。

    2006年01期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766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回归真实:民事诉讼法的真谛——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批判

    肖建华;

    证据问题是民事审判改革的核心。《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司法改革的进行,但其所确立的证据规则不但加重了审判权缺位和失范的趋向,更背离了发现真实的诉讼真谛。检讨我国的证据理念,重塑证据规则,实现真实的回归,才能引导民事审判改革不断前进。

    2006年01期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下载次数:932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未决诉讼中民事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

    刘新生;赵溪;

    当同一案件由不同国家的法院分别受理的时候,就会产生管辖权的冲突。为解决未决诉讼中管辖权的冲突,世界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主要有先受理法院管辖、发布外国法院禁诉令、中止内国诉讼、当事人选择审判法院、前后诉继续进行等。根据国际法原理和民事诉讼法基本理论,对各种方法的利弊进行了分析,认为解决未决诉讼中管辖权冲突的方法应该采用先受理法院管辖原则,并辅之以专属管辖原则和不方便法院原则。

    2006年01期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确立检察机关拘留权之构想

    李波;宋志军;

    拘留权是决定和执行拘留的权力。根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拘留统一由公安机关来执行,检察机关只有对自行侦查的案件在特定情况下的拘留决定权,而没有拘留执行权。这就使检察机关在侦查实践中处于相当被动和尴尬的境地,影响了侦查程序的顺利进行,进而影响了诉讼的效益。应当尽快赋予检察机关一个完整而又名副其实的拘留权。

    2006年01期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部旅游开发中的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思考

    幸红;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极尽特色。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对西部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巨大作用,但是旅游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因此,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法律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西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2006年01期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劳动力权之正当性依据

    彭飞荣;陶丽琴;

    劳动力权的凸显是回应现代社会劳动力价值提升挑战之结果。其中,企业的“契约组织”性质是客观前提;劳动创造价值的历史梳理是观念基础;知识经济下劳动力价值的提升是经济解释;世界各国的对劳动力权的规范与实践之操作是法律现实。这些表明,劳动力权的创设是现实而非乌托邦。

    2006年01期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家庭财产制研究

    田野;

    家庭财产制是各国民法的应有内容,我国现行法中对此尚无明确规定,因此造成了理论和司法实践的混乱。笔者认为,家庭财产应为一种特殊性质的共同共有财产,家庭成员均应为家庭共有财产的主体;家庭财产权的行使不同于普通共同共有,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家长制,由家长统一行使家庭财产权;家庭财产的分配,应在平等分配的原则下,适当考虑家庭成员的贡献大小,并充分发挥家庭养老育幼的社会职能。

    2006年01期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623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法律解释的姿态

    李学兰;

    随着中国法理学逐渐摆脱幼稚,作为表征学术成熟产物的法律解释也经历了一个转向:从法律文本的简单注解转向以司法适用过程中的规则和事实互动关系为内容的深度阐释。司法实践中的法律解释活动不仅仅是一套将成文法运用到个案的法律技术和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与价值的重新认识与选择,文章在先验、经验以及实践三个层面上从本体论角度追问和反思解释主体的法律解释姿态。

    2006年01期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请求权概念辨析

    王少禹;

    请求权概念是民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在产生之初便兼具实体法和程序法上的意义,为其日后使用上的混乱埋下了伏笔。不同学派对请求权概念的解读使其含义难以把握。请求权概念的类型化不仅没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反而使其愈加难以理解。上述状况造成了请求权概念在使用中的混乱,使得学者对请求权概念本身提出了质疑。

    2006年01期 14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445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单位犯罪主体浅论——以“犯罪主体”与“刑事责任主体”为视角

    卢林;

    我国刑法理论对“单位犯罪主体”、“刑事责任主体”等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讨,这也导致了司法实践中适用的诸多问题。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一个犯罪主体、两个刑事责任主体”的大胆观点,并建议批判地吸收美国公司犯罪中的“上级责任原则”,以增强对我国立法尤其是司法的指导作用。

    2006年01期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29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司法改革之路探究

    张其山;

    我国现阶段的司法改革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注重宏观的理论研究而忽视具体的制度分析,其二是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种急于近功的革命意识。于是渐进式的司法改良似乎成了中国司法改革的一剂良方。革命性的司法变革和渐进的制度改良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我国司法改革真正缺乏的是制度变革的正当性基础。因此,通过制度理性的构建,来制约人的行为理性就成了我国司法改革的必由之路。

    2006年01期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