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 论中国新闻侵权抗辩及体系与具体规则

    杨立新;

    我国新闻法不发达,依靠新闻侵权法借以规范新闻媒体的新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同样,研究新闻侵权抗辩,则从另一个角度规范新闻行为,保护好新闻媒体的新闻自由权利。中国的新闻侵权抗辩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具体规则明确。正确主张新闻侵权抗辩事由,新闻媒体可以对抗新闻侵权请求权,免除自己的侵权责任。但新闻侵权抗辩滥用,则构成侵权责任。

    2008年05期 No.110 1-1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3480 ] |[引用频次:124 ] |[阅读次数:0 ]

法律与发展的中国经验

  • 主持人语

    冯玉军;

    2008年05期 No.110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通过法律推动发展——全球化时代与中国经验

    安.赛德曼;罗伯特.赛德曼;张婉婷;

    2008年05期 No.110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实践与反思

    霍宪丹;

    我国已确立了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框架和制度规定,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今后应充分发挥全国法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平台和桥梁作用,推进法律硕士教育的发展,充分体现和满足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

    2008年05期 No.110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905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新中国的司法成就与展望

    陈根发;

    新中国的司法体制主要包括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行使侦查权,司法行政机关管理司法行政事宜。其中,律师依法执业也是我国司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创建、50年代后期开始的二十多年磨难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快速发展等阶段。尽管道路曲折,但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从90年代开始进行司法改革。司法改革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下的中国更是具有社会形态建设上的现实意义,即司法改革或许可以作为和谐社会建构的突破口。

    2008年05期 No.110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法学教育:进步与不均衡

    刘坤轮;

    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殊之处,尤其是在当代,中国法学教育引起了诸多人的关注。中国法学教育的进步是一个从质与量方面皆可进行数据检验的事实,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在这种巨大的进步背后,法学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就在于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具体表现在办学主体不均衡,法学教育师资不均衡,法学毕业生走向不均衡等方面,而这些不均衡对中国法治构成一定影响。而今后中国法学教育的趋势,则应改善这种非均衡,实现法学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2008年05期 No.110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下载次数:27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移民法的最新发展——兼论中国出入境管理法的改造和重塑

    刘国福;

    过去20多年,移民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定位、价值取向、机构、技术、原则等基本理论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在经济移民制、技术移民制、投资移民制、亲属移民制、难民和非法移民和学生签证等移民具体制度上不断创新。在移民法技术、移民融入和国籍关联等操作和配套措施方面,日趋完善。中国有必要也很迫切地需要对之进行系统审视和认真思考,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实现中国出入境管理法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作为移民法后发国家的优势,推动中国出入境管理法的改造和重塑。

    2008年05期 No.110 4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707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法律与发展的中国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

    冯玉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法制建设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法律传统的独特道路,在立法、司法、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结合国际"法律与发展"理论,探讨和总结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法律的发展模式,意义重大。这些议题包括:法律与发展的一般理论和国际经验、立法领域的中国经验、司法改革的中国特色、和谐社会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法律职业的中国特色、法学教育的中国特色、中国法律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国法律发展中的国际因素。

    2008年05期 No.110 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41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法学经纬

  • 经济政策与宪法规范

    秦前红;涂四益;

    宪法与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规定密不可分,国家权力配置和人权的内容也与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的规定密切相关。宪法文本明显规定的或者隐含着的对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规定决定着宪法的本质,即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宪法、是自由民主的还是全权主义的宪法。当代宪法普遍支持对以个人为动力的市场竞争加上国家干预的综合,这不仅体现在很多国家的宪法文本对经济政策的明确规定,也体现在当代宪政结构中行政权的全面扩张,以及世界各国对以加强国家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为基础的社会性权利的普遍承认。理想化的国家干预市场的经济制度,与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构成一种伴生的关系。

    2008年05期 No.110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50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行政裁决制度存在合宪论

    王小红;

    我国行政裁决制度的存在符合现代法治原则,不违反我国宪法有关权力分工的规定,保障了公民宪法上的诉讼权利。我国立法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争议解决制度时,应当给予行政裁决制度合理的发展空间,使行政裁决成为和谐社会中重要的争议解决制度之一。

    2008年05期 No.110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农村法治建设中的民间规则价值

    汤唯;

    在当代法治建设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在向广大农村社会推进之时,国家法却面临着重重困境,广泛行之有效的是民间规则。在此情形下,探讨民间规则的价值及其功用,对于完善以国家法为主导、以民间法为补充的现代农村法律体系,是为当务之急。

    2008年05期 No.110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扩张的行为与压缩的解读:毒品犯罪概念辨析

    许桂敏;

    严重扩张的毒品犯罪态势,需要亟待解决尚争议的概念。毒品的内涵与外延不同于毒品犯罪,而毒品犯罪不能游离于毒品之外。毒品宜采用列举概括式的违法性认定,毒品犯罪可以从规范的形式概念和事实的本质概念探悉之,特别是毒品犯罪的实质概念,即犯罪学上的界定必须牢固树立起来。

    2008年05期 No.110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日本死刑替代刑罚研究评价与借鉴

    陈家林;

    为缓解民众对废除死刑的担忧,日本学者提出了绝对的无期刑、相对的无期刑、不定期刑、有期刑、死刑执行延期制度等多种死刑替代刑罚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的利弊作了深入的剖析。同时,日本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我国特有的死缓制度。作为废除死刑的前提,我国同样面临着死刑替代刑罚的问题。在现阶段可以考虑调整死缓制度的定位,使其发挥死刑替代刑罚之作用。

    2008年05期 No.110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847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无罪推定视阈下的刑事判决

    夏红;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中都对刑事判决的种类进行了规定。但是文本自身存在模糊和冲突,致使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相关规定的认识并不统一。对于变更罪名、证据不足情况下的刑事判决以及证据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判决应否成为第三种刑事判决等问题的思考都不仅仅对于实务界有重要意义,而且关乎无罪推定原理之维。

    2008年05期 No.110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先受理法院机制在涉港案件管辖权冲突中的适用

    张淑钿;

    先受理法院机制是当前司法实践运用于解决涉港案件管辖权冲突的方法。《民事诉讼法》的灵活规定解决该机制适用的合法性。国际立法、两地现实需要以及先受理法院机制的优点使其用于解决管辖权冲突具有可行性。但适用该机制解决涉港案件管辖权冲突仍需要明确其定位、适用条件、适用结果,与不方便法院和其他管辖权制度之间的关系等争议问题。

    2008年05期 No.110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模式选择

    魏洪江;

    构建节约型社会需要建立节约型经济和宏观经济体制,经济法的基本价值理念是促进并保障经济效率和经济节约。由于经济法对克服市场失灵、促进市场发展的高效率具有独特优势,从而成为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最为重要的法律模式选择。经济法的发展与完善是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制定循环经济立法迫在眉睫。

    2008年05期 No.110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弱势群体犯罪的成因分析

    代振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弱势群体犯罪已经成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不解决弱势群体犯罪问题,和谐社会的目标就将难以实现。而要解决弱势群体犯罪问题,就必须先了解弱势群体犯罪的体制根源、主观因素和法律成因。

    2008年05期 No.110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民商法学研究

  • 制定《国有资产法》的思考

    刘俊海;

    当前,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应该特别值得关注。《物权法》不仅是保护公民合法财富之法,也是保护国家财富之法。但在对各类物权主体予以平等保护的同时,仍要强调对国有资产的特殊保护,有必要出台《国有资产法》。从理想与现实的不同层面看,《国有资产法》的调整对象外延也不尽相同。同时在出台《国有资产法》时,要注意其与《公司法》的关系。

    2008年05期 No.110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62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物权法对社会和谐的促进机制

    张义华;刘文辉;

    我国《物权法》确立了保障权利、制约权力的制度,坚持对国家、集体、私人财产权的平等保护,以促进政治和谐。《物权法》明晰了产权关系,促使当事人自觉维护诚信;规定了担保物权、公示公信原则,以保护交易安全、保障经济和谐。《物权法》确立了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禁止环境污染,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物权法》详细规定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促进了社区和谐。

    2008年05期 No.110 123-12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刍议我国国债回购制度的风险及其防范

    李天帅;

    国债回购是以现券为质押的融资交易。由于与现券交易相比有着诸多优势,因此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发展,国债回购已成为我国货币市场乃至金融体系中最为活跃的部分。虽然如此,与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国债回购历史相比,我国的国债回购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不免存在许多问题。基于对中国国债回购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回购市场、解决国债回购问题的建议。

    2008年05期 No.110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安排的效力——《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四款解析

    张安毅;

    我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四款使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规范成为任意性条款,但这不意味着股权转让的公司章程自治没有边界。确定公司章程自治界限要进行价值判断,公司章程不能禁止股权转让;公司后续章程不能规定特定情形下股东要强制转让股权;公司章程可以规定比公司法规定更为宽松的股权转让条件,也可以规定更为严格的股权转让条件,但不能实际阻碍股权转让;公司章程可以对股权转让条件进行细化规定。违反有限责任公司章程有效规定的股权转让不能对抗公司。

    2008年05期 No.110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511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学术争鸣

  •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质疑

    刘远山;徐民;贺显平;

    学界对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的争议主要源于对知识产权侵权的一些基本概念存在模糊认识或歧义。侵权责任是与救济权相对应的概念:知识产权侵权对于权利人来说产生了救济权,对于侵权人来说产生了民事责任。救济权可以分为知识产权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与前者相联系的民事责任,不问过错;与后者相联系的归责原则则是过错原则。与知识产权请求权相联系的侵权责任为无过错责任几乎没有争论,因此,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的提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只有损害赔偿责任归责原则才有探讨的必要。就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来说,采用过错责任原则比较适宜。

    2008年05期 No.110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45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法学博士生论坛

  • 试论对“E乞讨”的规制

    刘耀辉;

    E乞讨即网络乞讨,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型乞讨方式。对乞讨性质的界定须依情况而定,网络乞讨可视为一种行为自由。网络乞讨的产生有特殊社会背景并且具有必然的社会危害性,从长远看有必要进行规制。在目前政府对网络乞讨进行规制遭遇法律空缺困惑的情况下,政府应该而且可以根据法律原则、公序良俗以及适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干预,对网络乞讨的规制主要在于对网络乞讨环境的规制。

    2008年05期 No.110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地方立法民主化和科学化研究

    王琦;

    立法必须体现民情和顺应民意,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掌握立法规律,善于运用合理的立法技术。立法民主化要求立法主体具有广泛性,立法程序具有民主性,立法内容体现民主性。立法科学化要求立法必须有科学的立法观、科学的立法制度和科学的立法技术。我国地方立法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主要障碍表现在:立法程序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权虚置现象突出;公众参与立法的有效机制尚未完善;立法中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本位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存在自利性,对立法产生不当影响;立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社会公众参与立法的热情不高;立法者素质不高。要实现地方立法民主化和科学化,应当积极推进立法专业化,完善立法程序,强化公众参与立法机制,建立法规的评价反馈制度。

    2008年05期 No.110 15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994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论对行政诉讼被告藐视法庭行为的法律规制

    周伟;

    在行政诉讼中被告行政机关藐视法庭的行为时有发生,使行政诉讼中法律、法庭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除了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因素,现行法律制度中把藐视法庭的行为划得太窄、对藐视法庭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等制度上的不足也是重要的因素。拓宽藐视法庭行为的范围、设立藐视法庭罪,提高惩罚力度,加强行政首长、主管人员和直接人员的责任,应当是改变现状的适当妥当的完善方式。

    2008年05期 No.110 16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与英国《1979年货物买卖法》违约救济手段比较分析——从强制实际履行和宽限期内履行制度说开去

    朱丁普;

    通过对《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和英国《1979年货物买卖法》中违约救济手段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与英国《1979年货物买卖法》以损害赔偿为主要救济手段的规定相比,《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中的强制实际履行和宽限期内履行的规定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当事人中的守约方提供了更多的救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持合同效力,确保当事人根本订约目的的实现,减少因废止合同而造成的交易成本损失。因此,前者比后者在制度设计上更加符合国际货物买卖交易的实际,更为合理可取。

    2008年05期 No.110 16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78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同性伴侣关系法律认可的法经济学分析

    熊金才;

    同性伴侣关系法律认可的法经济学分析表明,同性伴侣关系法律认可利弊共存。通过同性伴侣关系法律认可,同性伴侣个人、相关家庭及社会均能够从中获益,如提升同性伴侣的自尊,减少疾病与歧视,降低交易成本、社会控制成本和政治宣传成本等。但各利益主体在获取上述收益的同时,也会支付相应的成本,如同性伴侣个人的出柜成本、不能生育的成本,家庭所承受的舆论压力成本及家庭保障功能弱化成本,婚姻概念传统信息转换成本和赞同标志成本等。因此,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权衡同性伴侣关系法律认可的利弊得失,有利于立法者在同性伴侣关系法律认可与否以及认可模式和时机上做出正确的抉择。

    2008年05期 No.110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74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法律分析与建议

    杨江涛;

    对于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问题,要分不同阶段具体对待;对于2001年11月之前发生的资产管理业务,我们要根据维护政府公信力、尊重既成事实、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以及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原则来处理;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我们应当完善证监会于2003年12月发布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明确规定投资者与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与资金托管人之间关系为信托关系。

    2008年05期 No.110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623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经济犯罪的立法模式探析

    刘军;

    刑法典的不断修正与经济犯罪的变动性密切相关,厘清经济犯罪的本质属性才能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立法模式。经济刑法的独立将使得刑法与行政法一体化建构成为可能,并达成行政罚与刑罚的平滑过渡与前后照应,立体式地安排应对经济犯罪的刑事政策,从而最终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2008年05期 No.110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2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民事诉讼再审程序的立法修订之误——以当事人申请再审为视角的分析

    王合静;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修订了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规范意旨在于,以赋予当事人申请再审权为制度核心,回应民众诉权正当化保障的诉求。从新的条文看,法条的文本意义与当事人对再审程序应然的现实要求方面,出现些许误差,表现在再审受理审查法院的级别设置和当事人申请再审事由等方面。希冀在民事诉讼法全面修订时,可以更加完善。

    2008年05期 No.110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