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

  • 灾后建筑物重建制度:现状、问题及对策——以物权法为视角

    李连祺;

    汶川灾后住房重建的困难在于重建区内土地及建筑物的产权问题,我国物权法有关建筑物重建的规定存在着诸多障碍及缺漏,从而导致重建效率迟缓。因此,我国应以尊重和保护个人财产为出发点,完善物权法上区分所有权方式的重建制度,改进重建决议机制,增设让售请求权和买回请求权,建立住宅小区内建筑物的重建制度。

    2009年01期 v.24;No.112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

  • 灾后建筑物重建制度:现状、问题及对策——以物权法为视角

    李连祺;

    汶川灾后住房重建的困难在于重建区内土地及建筑物的产权问题,我国物权法有关建筑物重建的规定存在着诸多障碍及缺漏,从而导致重建效率迟缓。因此,我国应以尊重和保护个人财产为出发点,完善物权法上区分所有权方式的重建制度,改进重建决议机制,增设让售请求权和买回请求权,建立住宅小区内建筑物的重建制度。

    2009年01期 v.24;No.112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刑事法学研究

  • 论刑法修正案对刑法典的修订

    高铭暄;吕华红;

    刑法修正案对刑法典修正的主要表现为增设新罪与完善旧罪。刑法修正案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具有自己的特征。修正案的修订主体、修正案的修改内容、修正案的表现形式等方面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以实现修正案对刑法典修改的最优化。

    2009年01期 v.24;No.112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006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政治系统理论视野的刑事政策科学

    卢建平;周建军;

    刑事政策抑或刑事政治的同一性决定了政治系统与刑事政策科学的关联程度。基于此,政治系统理论视野展开的刑事政策科学问题,既有助于探寻刑事政策学科的有机结构、制约机制,避免刑事政策的恶为利用,更好地完成其指导执政党、国家的刑事司法任务。

    2009年01期 v.24;No.112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57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犯罪过失类型论

    黄明儒;

    犯罪过失作为犯罪主观罪过形态之一,并非仅仅是犯罪故意的补充,而具有其自身的价值蕴涵,需要重新研究其内涵与意义。对不同类型的犯罪过失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对犯罪过失的全面认识。犯罪过失的种类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主要有疏忽大意过失与过于自信过失、单纯过失与业务过失、通常过失与重大过失、危险过失与实害过失、法律过失与事实过失、积极过失与消极过失以及纯正过失与非纯正过失几组类型。

    2009年01期 v.24;No.112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60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科学技术现代化与犯罪

    李锡海;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在有利于打击和控制犯罪的同时,也对犯罪产生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在科技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犯罪主体、犯罪危害、犯罪手段等都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由于科技现代化能加剧引发犯罪的社会矛盾,强化犯罪的利益动机,创造新的犯罪条件,造成控制犯罪的法律的不适应,所以造成犯罪的大量增多。针对科技现代化进程中犯罪增多的现实,必须采取多方面的对策加以控制。

    2009年01期 v.24;No.112 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法学经纬

  • 论“服务型政府”在行政法上的定位

    杨建顺;

    作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一环,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命题。"服务型政府"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视点和维度。从行政法的角度来理解"服务型政府",同样存在诸多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其基本内涵和外延也呈现出诸多不同,不宜一概而论。在行政法上,"服务型政府"并非法的概念,而是一种价值导向理念。它不仅指导以狭义的"服务"等给付为其职能的政府,而且还指导以惩处、强制等规制为其职能的政府。它要求政府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为人民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保障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尊重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最好体现。

    2009年01期 v.24;No.112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275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论行政复议“司法化”改革的可能和限度——从制度运行动力的视角出发

    赵力;

    行政复议制度作为设置在行政体系内部的纠纷解决方式,承担着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监督行政权力运行的职责。一直以来,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复议案件数量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基于现实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界发出了行政复议"司法化"改革的强烈呼声。行政复议制度得以运行的内在动力在于行政层级监督,"司法化"理念下的相对独立的复议机构则是这种监督的间接表现形式,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方可实现。在我国目前的制度背景之下,更为可行的是吸收行政复议"司法化"改革中完善相关复议程序的建议,在行政层级监督的直接推动力之下,借助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来推进行政复议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009年01期 v.24;No.112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51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如何实现检察权的“收放自如”——来自宪政视角的思考

    王广辉;

    司法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使得学界开始认识到检察问题内在的是宪政问题。围绕检察权性质定位的种种争议吐露了对检察权进行宪政改造的意图,在检察制度与宪政的关系上,一方面仍应当坚持检察权的宪法地位,另一方面从宪政视角出发,科学合理地配置检察权,既要控权,又要拓权,实现检察权力的"收放自如"。

    2009年01期 v.24;No.112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34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法律绩效评估回应之法律修改

    汪全胜;

    法律绩效评估的回应机制,就是特定的国家机关针对法律绩效评估报告中提出来的问题,采取特定方式作出回复或反应的具体运作过程。法律绩效评估主体对法律绩效进行评估时,发现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涉及法律本身存在的缺陷,因而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了完善的建议。但是这些建议必须通过一定程序进入立法议程,并最后通过立法程序实现从"法律修正案"到"法律"的转变,只有这样才实现了法律绩效评估的真正目的。

    2009年01期 v.24;No.112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1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从动物、植物到动产、不动产——近代法律词汇翻译个案考察

    张璐;赵晓耕;

    从词汇分析的角度,反省和检讨我们自身的法律词汇系统,可以归为法律文化研究的范畴,这一领域引起了学者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按照词汇分析的方法,以"动产"、"不动产"为研究个案,细致梳理这两个来自西方的重要法学术语在中日两国,尤其是在中国,如何被翻译出来、翻译中发生的变化,以及翻译最终确立的过程,可知,法律术语并不是简单的文字符号,它的背后需要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撑。

    2009年01期 v.24;No.112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58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民法的体系

    苗延波;

    民法的体系是指民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内部具有逻辑联系的各项民事法律制度所组成的系统结构。当今世界各国之民法体系,也难以简单地把哪一国的民法体系单纯地划分为只属于哪一法系,它们大多都在不同程度上变成了"混合体"。中国未来的民法体系应当包括:民事主体制度、民事客体制度、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制度、人格权制度、侵权责任制度、亲属制度、财产继承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国际私法制度和民事诉讼制度。

    2009年01期 v.24;No.112 8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92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不可量物侵害分类及容忍义务

    董安生;施允丹;

    不可量物是指没有一定具体的形态,不能用传统的衡量方式加以计量,但能被人感知或对人体产生影响的物质,对于轻微的不可量物侵害,权利人负有一定的容忍义务,我国《物权法》对不可量物侵害以及容忍义务做出了规定,并从物质形态上对不可量物进行了划分,但仅从物质形态上对不可量物进行划分,对判断是否成立容忍义务是不够的,必须根据不同标准对不可量物侵害提出新的学理分类,并根据这种分类分析对于不同种类的侵害所负的不同的容忍义务。

    2009年01期 v.24;No.112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59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政府采购社会政策功能的正当性及当事人利益保护

    张雅光;王妍;

    在现代社会,政府采购制度的社会经济政策功能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利用政府采购实现社会经济政策目标已经成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作为减少交易成本、提高采购效率、避免采购人员寻租的政府采购制度,在其中"添加"社会经济政策功能是否具有正当性,其正当性的基础是什么;如果因为社会政策功能导致合同变更、中止或解除,相对人的利益是否应该受到保护。

    2009年01期 v.24;No.112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民法与商法的分析方法比较——以一个案例为切入点

    姚秋英;

    民法和商法有不同的原则、理想,所以有不同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民法强调平等、自愿,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普遍公平正义;商法则强调效益、安全而以营利为价值取向。同一案例用民法和商法分析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商事营利主体的行为要适用商事法则处理,而民事主体的行为要适用民法规则处理。

    2009年01期 v.24;No.112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75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和谐社会环境下律师道德责任体系完善之构想

    乔金茹;

    律师由于自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这个物质功利主义兴起的社会里,律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理想困惑,出现种种职业道德缺乏的问题。律师在关注法律的同时,应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觉醒道德意识、确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自己的最高道德理想和责任目标。

    2009年01期 v.24;No.112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53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制度

    武文举;

    举证责任的分配是民事举证责任制度的核心问题,也是民事举证责任理论研究中最富有争议的问题。国内外理论界对民事举证责任的分配有多种学说。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和对特别案件实行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补充原则以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和诚信原则,综合当事人的举证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原则。我国对民事举证责任的分配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

    2009年01期 v.24;No.112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84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知识产权垄断法律控制研究 

  • 论中国知识产权垄断法律控制制度的指导思想

    吕明瑜;

    加入WTO以来,在华跨国公司知识产权垄断已给我国市场竞争自由和民族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但我国有关知识产权垄断的法律控制制度尚未真正确立,无力回应和解决实践中危害严重的知识产权垄断问题,因此,系统构建中国知识产权垄断法律控制制度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而遵循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既一致又冲突的矛盾规律、兼顾鼓励创新和保护竞争双重价值目标、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知识产权垄断控制立场等,则应成为构建这一新制度的指导思想。

    2009年01期 v.24;No.112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知识产权垄断法律控制研究

  • 知识产权搭售许可的法律规制

    李跃利;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知识产权滥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知识产权的搭售许可则是其中尤其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知识产权搭售许可限制了购买者的自由选择权,压制了竞争对手的竞争行为,妨碍了公平竞争秩序,制约了经济发展,通过法律对其规制已成必然。因此,搭售许可的法律规制问题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2009年01期 v.24;No.112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反垄断法对恶意限制商标影响力行为制止的必要性

    沈贵明;许家旺;

    企业联合中强势一方恶意限制弱势一方原有商标影响力的行为,直接侵害了弱势方的竞争权,损害了有效的竞争机制,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无论是基于这一具体行为的性质分析,还是着眼于反垄断法的特有功能的考量,对这一有社会危害性行为的制止,只能是反垄断法的任务,而合同法和公司法在此都显得无能为力。

    2009年01期 v.24;No.112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知识产权许可中回授的反垄断法规制

    耿俊德;

    知识产权许可中的回授,作为知识产权被许可人将其对许可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成果返授给许可人的一种合同安排,对市场竞争具有积极促进和消极阻碍双重作用。因而,富有弹性的合理分析原则和基于"利弊权衡"的三步检验认定方法,便成为各国对回授进行反垄断规制的共同选择。而明确兼顾回授对竞争正负双重效应的指导思想,确立判断回授竞争危害的合理分析原则以及对具体回授的认定采取三步检验法,则对构建与完善我国知识产权许可中回授的反垄断控制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1期 v.24;No.112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43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专利联盟反垄断审查的制度构建

    李海涛;

    对专利联盟的反垄断法审查应当适用"个案审查与效果评估"的基本原则,专利联盟合法性要件包括有效专利、互补性专利、必要性专利、独立专家判断以及确定的限制范围。专利联盟的反垄断审查主要包括卡特尔管制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禁止。

    2009年01期 v.24;No.112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知识产权垄断法律控制研究 

  • 论中国知识产权垄断法律控制制度的指导思想

    吕明瑜;

    加入WTO以来,在华跨国公司知识产权垄断已给我国市场竞争自由和民族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但我国有关知识产权垄断的法律控制制度尚未真正确立,无力回应和解决实践中危害严重的知识产权垄断问题,因此,系统构建中国知识产权垄断法律控制制度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而遵循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既一致又冲突的矛盾规律、兼顾鼓励创新和保护竞争双重价值目标、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知识产权垄断控制立场等,则应成为构建这一新制度的指导思想。

    2009年01期 v.24;No.112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知识产权垄断法律控制研究

  • 知识产权搭售许可的法律规制

    李跃利;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知识产权滥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知识产权的搭售许可则是其中尤其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知识产权搭售许可限制了购买者的自由选择权,压制了竞争对手的竞争行为,妨碍了公平竞争秩序,制约了经济发展,通过法律对其规制已成必然。因此,搭售许可的法律规制问题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2009年01期 v.24;No.112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反垄断法对恶意限制商标影响力行为制止的必要性

    沈贵明;许家旺;

    企业联合中强势一方恶意限制弱势一方原有商标影响力的行为,直接侵害了弱势方的竞争权,损害了有效的竞争机制,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无论是基于这一具体行为的性质分析,还是着眼于反垄断法的特有功能的考量,对这一有社会危害性行为的制止,只能是反垄断法的任务,而合同法和公司法在此都显得无能为力。

    2009年01期 v.24;No.112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知识产权许可中回授的反垄断法规制

    耿俊德;

    知识产权许可中的回授,作为知识产权被许可人将其对许可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成果返授给许可人的一种合同安排,对市场竞争具有积极促进和消极阻碍双重作用。因而,富有弹性的合理分析原则和基于"利弊权衡"的三步检验认定方法,便成为各国对回授进行反垄断规制的共同选择。而明确兼顾回授对竞争正负双重效应的指导思想,确立判断回授竞争危害的合理分析原则以及对具体回授的认定采取三步检验法,则对构建与完善我国知识产权许可中回授的反垄断控制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1期 v.24;No.112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43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专利联盟反垄断审查的制度构建

    李海涛;

    对专利联盟的反垄断法审查应当适用"个案审查与效果评估"的基本原则,专利联盟合法性要件包括有效专利、互补性专利、必要性专利、独立专家判断以及确定的限制范围。专利联盟的反垄断审查主要包括卡特尔管制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禁止。

    2009年01期 v.24;No.112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学术争鸣 

  • 担保物权的物权属性解读——与孟勤国教授商榷

    郑冠宇;赵守江;

    判断担保物权属不属于物权,关键在于考察担保物权人能否对物进行直接支配。从国外担保物权制度的发展动向和我国现实经济生活的需要来看,抵押权人对抵押物的支配范围、支配能力有逐渐扩张的趋势,特定情况下会对抵押物的实体进行全面的、事实上的控制和支配。就抵押权人对抵押物价值的法律上的支配而言,在抵押权实现之前,即使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抵押权人仍然没有丧失对抵押物价值的直接支配,而在抵押权的实现过程中,抵押权人对抵押物价值的直接支配性表现得更为明显。担保物权具备了物权的核心法律特征,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并无不妥之处。

    2009年01期 v.24;No.112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76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学术争鸣

  • 此“原则”非彼“原则”——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理论检讨

    杨波;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确定行为人侵权民事责任的准则,它贯穿于整个侵权法,并对侵权法起统帅作用。但我国现行侵权立法及理论所确立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并不具有其在侵权法中应有的普遍适用性,原因是其或者混淆了作为一般用语的"原则"和作为法律术语的"法律原则"的界限,或者混淆了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作为不同法律要素的界限。从而导致现行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存在重大理论缺陷。

    2009年01期 v.24;No.112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7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学术争鸣 

  • 担保物权的物权属性解读——与孟勤国教授商榷

    郑冠宇;赵守江;

    判断担保物权属不属于物权,关键在于考察担保物权人能否对物进行直接支配。从国外担保物权制度的发展动向和我国现实经济生活的需要来看,抵押权人对抵押物的支配范围、支配能力有逐渐扩张的趋势,特定情况下会对抵押物的实体进行全面的、事实上的控制和支配。就抵押权人对抵押物价值的法律上的支配而言,在抵押权实现之前,即使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抵押权人仍然没有丧失对抵押物价值的直接支配,而在抵押权的实现过程中,抵押权人对抵押物价值的直接支配性表现得更为明显。担保物权具备了物权的核心法律特征,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并无不妥之处。

    2009年01期 v.24;No.112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76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学术争鸣

  • 此“原则”非彼“原则”——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理论检讨

    杨波;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确定行为人侵权民事责任的准则,它贯穿于整个侵权法,并对侵权法起统帅作用。但我国现行侵权立法及理论所确立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并不具有其在侵权法中应有的普遍适用性,原因是其或者混淆了作为一般用语的"原则"和作为法律术语的"法律原则"的界限,或者混淆了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作为不同法律要素的界限。从而导致现行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存在重大理论缺陷。

    2009年01期 v.24;No.112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7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南海问题研究

  • 南海问题与中国的对策

    邹立刚;

    南海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意义重大。南海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决定了其复杂的地缘特性、重要的战略地位、激烈的海权争夺。中国与南海地区邻国关系密切同时又存在着敏感的南海问题。区外大国遏制中国的政策掣肘着中国和平解决南海问题。中国一贯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只有依靠强大的综合国力,才能最终解决南海问题。

    2009年01期 v.24;No.112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536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海盗治理与南海海上安全保障机制

    张丽娜;

    南海海盗事件频发已对这一地区的航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虽然目前相关的法律制度和合作机制正逐步建立,但南海海盗治理问题仍多。南海海上安全对我国意义重大,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南海海盗治理,完善相关立法,加强国际合作。

    2009年01期 v.24;No.112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1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论国家在海洋环境污染侵权案件中的民事主体地位

    王秀卫;

    近年来,在发生海洋环境污染案件后,政府有关主管部门频频代表国家向污染者提起民事赔偿,国家在此类案件中以民事主体出现,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基础及现实的法律依据。国家作为原告参与的民事诉讼既不属于民事公益诉讼,也与普通环境民事诉讼存在区别,应建立相应的民事诉讼程序。应设立国家环境赔偿基金对索赔款项进行管理,确保其有效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

    2009年01期 v.24;No.112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8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对南海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思考

    唐茂林;

    南海是中国的重要海域,由于南海的地理位置与多国接壤,且又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南海开发、路过的油轮以及各国排污严重地污染了南海的环境,应当采取有效的南海环境保护措施,以确保南海的环境不受污染。

    2009年01期 v.24;No.112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国际法确定南海海权的思考

    王萍;

    南海海权是指主权国家对南海各群岛和部分海域的领土主权以及其他海域的相关权利。南海问题的焦点在于周边各国对南海海权的争端,以及区外大国对南海问题的涉入而引起区内的安全问题。文章从国际法的角度确定南海海权的归属,并进一步阐明南海海权的确定对南海安全问题的影响。

    2009年01期 v.24;No.112 1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974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法学博士生论坛 

  • 工伤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李倩;

    我国未来应当构建工伤保险、侵权损害赔偿以及商业保险的综合救济体系。在解决工伤事故时,应当由工伤保险提供主要赔偿来源,同时保留受害雇员获得民事赔偿的权利,将民事侵权赔偿作为补充来源,并以雇员所受实际损害为最高限额;同时积极发挥商业保险作用,鼓励企业投保雇主责任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实现对企业更全面保护。

    2009年01期 v.24;No.112 174-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法学博士生论坛

  • 论合同法限制完全赔偿的规则

    张良;

    现代合同法限制完全赔偿的规则有可预见性规则、减损规则、过错相抵规则和损益相抵规则。来源于英美法的可预见性规则在比较法上较德国法的相当因果关系说居于更有力的地位,为CISG等国际法律文件所采纳。减损规则与过错相抵规则的适用范围应以时间来划分,过错相抵规则分管的是损失发生的阶段,而减损规则分管的是损失扩大的阶段。过错相抵规则和损益相抵规则发生竞合时,损益相抵规则应优先适用。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对损益相抵规则做出规定。

    2009年01期 v.24;No.112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3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高效司法视野下民事再审程序启动权的配置

    朱建敏;

    如何协调公正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司法制度设计与实践所面临的难题。出于秩序、稳定等政策因素的考虑,司法实践中效率常常处于被忽略的位置,这一问题在审判监督程序的设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公正、效率与权威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片面牺牲效率并不一定能换得公正、权威、秩序与稳定。审判监督程序作为普通程序的特别救济程序,其启动适用不仅涉及对生效裁判的重新评价,同时涉及对已经确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秩序的再次调整,因此在公正之外必须特别强调效率价值。

    2009年01期 v.24;No.112 18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法学博士生论坛 

  • 工伤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李倩;

    我国未来应当构建工伤保险、侵权损害赔偿以及商业保险的综合救济体系。在解决工伤事故时,应当由工伤保险提供主要赔偿来源,同时保留受害雇员获得民事赔偿的权利,将民事侵权赔偿作为补充来源,并以雇员所受实际损害为最高限额;同时积极发挥商业保险作用,鼓励企业投保雇主责任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实现对企业更全面保护。

    2009年01期 v.24;No.112 174-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法学博士生论坛

  • 论合同法限制完全赔偿的规则

    张良;

    现代合同法限制完全赔偿的规则有可预见性规则、减损规则、过错相抵规则和损益相抵规则。来源于英美法的可预见性规则在比较法上较德国法的相当因果关系说居于更有力的地位,为CISG等国际法律文件所采纳。减损规则与过错相抵规则的适用范围应以时间来划分,过错相抵规则分管的是损失发生的阶段,而减损规则分管的是损失扩大的阶段。过错相抵规则和损益相抵规则发生竞合时,损益相抵规则应优先适用。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对损益相抵规则做出规定。

    2009年01期 v.24;No.112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3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高效司法视野下民事再审程序启动权的配置

    朱建敏;

    如何协调公正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司法制度设计与实践所面临的难题。出于秩序、稳定等政策因素的考虑,司法实践中效率常常处于被忽略的位置,这一问题在审判监督程序的设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公正、效率与权威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片面牺牲效率并不一定能换得公正、权威、秩序与稳定。审判监督程序作为普通程序的特别救济程序,其启动适用不仅涉及对生效裁判的重新评价,同时涉及对已经确定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秩序的再次调整,因此在公正之外必须特别强调效率价值。

    2009年01期 v.24;No.112 18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91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