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 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法律史学(1978-2008)

    张中秋;

    在1978-2008年的30年中国法治进程中,法律史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从此前的薄弱基础出发,借改革开放之春风,观照历史服务现实,成为中国法治30年进程初期的显学,为法制建设提供了及时的思想资源与理论支持;随后,它鉴往观今,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继续助推法治进程。同时,它传承学术、推陈出新,提升品质、深化研究,使法律史学科得以迅速发展。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30年的努力和累积,中国的法律史学将有更加辉煌的前景。

    2009年02期 v.24;No.11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63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本刊特稿

  • 客观与主观的变奏:原因力与过错——原因力主观化与过错客观化的演变及采纳综合比较说的必然性

    杨立新;梁清;

    随着侵权法理论的演变,原因力由一个纯粹的客观概念逐渐主观化,主观过错的判断标准也越来越多地掺杂了客观的色彩。在侵权法的归责和损害赔偿领域,原因力与过错一直是重要的判断标准,而在原因力主观化与过错客观化的新趋势下,原因力与过错的联系更为紧密,重新审视原因力与过错及其关系尤显必要。原因力主观化与过错客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的必然结果是在确定侵权责任时采取综合比较说。

    2009年02期 v.24;No.113 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2668 ] |[引用频次:142 ] |[阅读次数:0 ]

本刊特稿 

  • 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法律史学(1978-2008)

    张中秋;

    在1978-2008年的30年中国法治进程中,法律史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从此前的薄弱基础出发,借改革开放之春风,观照历史服务现实,成为中国法治30年进程初期的显学,为法制建设提供了及时的思想资源与理论支持;随后,它鉴往观今,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继续助推法治进程。同时,它传承学术、推陈出新,提升品质、深化研究,使法律史学科得以迅速发展。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30年的努力和累积,中国的法律史学将有更加辉煌的前景。

    2009年02期 v.24;No.11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63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本刊特稿

  • 客观与主观的变奏:原因力与过错——原因力主观化与过错客观化的演变及采纳综合比较说的必然性

    杨立新;梁清;

    随着侵权法理论的演变,原因力由一个纯粹的客观概念逐渐主观化,主观过错的判断标准也越来越多地掺杂了客观的色彩。在侵权法的归责和损害赔偿领域,原因力与过错一直是重要的判断标准,而在原因力主观化与过错客观化的新趋势下,原因力与过错的联系更为紧密,重新审视原因力与过错及其关系尤显必要。原因力主观化与过错客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的必然结果是在确定侵权责任时采取综合比较说。

    2009年02期 v.24;No.113 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2668 ] |[引用频次:142 ] |[阅读次数:0 ]

调研报告 

  • 中国社会变革与公务员法律意识——以公务员法律意识问卷调查的分析为中心

    韩大元;洪英;张宇飞;

    法律意识既是法治进程的推动力量,也是其重要标志。30年法治建设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各种法律制度推陈出新,也表现为民众尤其是公务员法律意识的变迁。本调查以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级公务员为调查对象,通过考察其对法治、宪法、人权、程序等11项指标的认识与理解,获得当下公务员法律意识的一个大致的定性与定量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当下公务员法律意识尚未形成稳定结构,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法律意识等水平因职务级别、单位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而呈现不同样态。公务员法律培训机制也需做相应调整,提高实效性,借此提升公务员法律意识水平与法治建设水平。

    2009年02期 v.24;No.113 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1059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法学经纬 

  • 宪法释义学与宪法体系

    郑贤君;

    宪法释义学是识别宪法专业性与科学性的学术术语,其实质是实现作为法学的宪法学知识的体系化,揭示宪法的意义脉络与法律含义,通过法学论证而非道德与政策论证,保证宪法争议解决于宪法秩序内展开,促进宪法规范变迁与知识增长。它要求在实证宪法材料基础上分析宪法概念,根据不同概念的属性将之区分为内部体系与外部体系,类型与规定功能的宪法概念,型构有机的宪法知识体系。

    2009年02期 v.24;No.113 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44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近代银行与银行法的成长

    姚秀兰;

    银行是现代经济的中枢。传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缓慢,银行产生也较晚,是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后才产生的。历经晚清、北洋和民国三个发展阶段,从照抄外国到立足国情,逐步成型、完善,建构了自成一体的银行体系。其间的坎坷、得失,对我国当前银行制度的改革颇具启迪。

    2009年02期 v.24;No.113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45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立法权与法律解释权辨析

    魏胜强;

    立法权是国家立法机关行使的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权力。法律解释权属于国家权力体系当中的司法权,是法官在个案审理过程中对法律和事实进行解释说明的权力。立法权和法律解释权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易于混淆,但二者也有许多明显的区别。把法律解释权和立法权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对比,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二者。

    2009年02期 v.24;No.113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48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法学经纬

  • 海洋法与国家海洋安全

    周忠海;

    海洋是人类生命的真正渊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了调整和支配全面利用海洋及其资源的规则,建立起一种全面、公平和可行的世界海洋新秩序和法律制度,是海洋法的新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杰出贡献。它的许多规则和原则已经成为习惯国际法,为世界各国所遵守。但是,由于国际法是动态的,是谈判折中、相互妥协和协商一致的产物,海洋法公约在扩大沿海国的管辖权和缩小公海自由的调整过程中留下了余地和空间,也就是海洋法中的剩余权利问题。当今的海事安全挑战日益增多,包括更多非传统的威胁,例如针对航运的恐怖主义行为、贩运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海盗行为和海上持械抢劫、非法贩运麻醉药品、精神药物和核物质以及偷运人员和武器。自然资源的耗竭、海洋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灾害也与安全议程直接相关,因为这些问题能够破坏数百万人赖以为生的自然基础,并对海上贸易以及渔业和旅游业等主要产业造成负面影响。海事安全的大多数挑战均波及全球,往往相互联系,并可能损害人类安全。为此,我们应认真研究和探讨,以期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促进海洋法的发展。

    2009年02期 v.24;No.113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192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论WTO自由贸易体制内文化政策的选择空间——兼论中国文化政策措施的建议

    马冉;

    文化保护与自由贸易的争论贯穿国际贸易谈判的历史全程。虽然"文化例外"观念在GATT1994和GATS中都没有得到明确体现,然而前者第4条所规定的电影银幕配额措施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禁止数量限制原则,并在特定条件下例外于WTO体制基石之国民待遇,反映了自由贸易原则下的文化特殊性;后者对于具体承诺表的弹性设计又赋予WTO成员制定保护性文化政策措施的巨大空间。在科技发展与贸易增长的不断刺激下,WTO各成员也纷纷加强了内部文化政策措施,谋求积极性保护的文化多样性概念应运而生。我国应在充分掌握WTO相关规则的基础上,积极向欧美、加拿大等文化强国学习科学的文化政策措施经验,努力增强自身的"软实力"。

    2009年02期 v.24;No.113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58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见危不救入罪的期待可能性问题研究

    谢望原;季理华;

    见危不救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其中期待可能性问题值得研究。分析期待可能性的一些基本问题,与我国现有的犯罪构成理论有机结合,在厘清见危不救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无特定职责或义务人见危不救入罪的期待可能性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借鉴该理论,发挥其刑法的法益保护功能、人权保障功能与刑法谦抑精神。

    2009年02期 v.24;No.113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568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

    梁静;

    近年,在校学生犯罪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人文精神缺失和法制教育观念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和法制观念淡薄,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心理疏导缺位则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2009年02期 v.24;No.113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44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逮捕之正当性研究

    刘根菊;马宁;

    逮捕是一种剥夺人身自由的最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是国家强制力的集中体现。它既有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又不是无限的。在现代法治社会越来越强调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形势下,国家更不能任意侵害公民的合法权利。从规范国家权力运作、保障人权的角度讲,逮捕必须具有存在基础正当性、逮捕的正当性要件。

    2009年02期 v.24;No.113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劳动合同服务期责任的法哲学思考

    黎建飞;李敏华;

    立法实践倾斜于弱者的导向是社会法存在的根据,倾斜理性是社会法所追寻的正义、平等价值目标切实实现的保证,它是不以牺牲另一目标为代价来换取保障某一目标的实现。因而,除了对"理性"这一理念本身有确切的认识外,还应意识到对"倾斜保护"予以控制的合理性并掌握对其控制的限度。该理性于宏观上是指导社会立法与实践的衡量器,它也贯穿于诸如违反劳动合同服务期违约金责任数额的限定、劳动合同期限与劳动合同服务期责任间的协调、资方违反服务期的责任等微观立法与实践中。

    2009年02期 v.24;No.113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961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论产业垄断法律的几个问题

    刘云亮;

    产业垄断通过法律管理调控。其法律特征有:垄断的资源相对有限性;垄断的行业具有公共性;垄断行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具有网络性;产业垄断具有行政干预性等。国家通过产业发展了产业垄断,弥补市场运行机制失灵而干预经济,维护经济安全及社会公共利益稳定,实施了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产业垄断的构成法律条件及标准有:反映市场集中度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反映占行业垄断势力度的"勒纳指数";经营者集中情形;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情形等。

    2009年02期 v.24;No.113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法学经纬 

  • 宪法释义学与宪法体系

    郑贤君;

    宪法释义学是识别宪法专业性与科学性的学术术语,其实质是实现作为法学的宪法学知识的体系化,揭示宪法的意义脉络与法律含义,通过法学论证而非道德与政策论证,保证宪法争议解决于宪法秩序内展开,促进宪法规范变迁与知识增长。它要求在实证宪法材料基础上分析宪法概念,根据不同概念的属性将之区分为内部体系与外部体系,类型与规定功能的宪法概念,型构有机的宪法知识体系。

    2009年02期 v.24;No.113 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44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近代银行与银行法的成长

    姚秀兰;

    银行是现代经济的中枢。传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缓慢,银行产生也较晚,是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后才产生的。历经晚清、北洋和民国三个发展阶段,从照抄外国到立足国情,逐步成型、完善,建构了自成一体的银行体系。其间的坎坷、得失,对我国当前银行制度的改革颇具启迪。

    2009年02期 v.24;No.113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45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立法权与法律解释权辨析

    魏胜强;

    立法权是国家立法机关行使的制定、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权力。法律解释权属于国家权力体系当中的司法权,是法官在个案审理过程中对法律和事实进行解释说明的权力。立法权和法律解释权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易于混淆,但二者也有许多明显的区别。把法律解释权和立法权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对比,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二者。

    2009年02期 v.24;No.113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48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法学经纬

  • 海洋法与国家海洋安全

    周忠海;

    海洋是人类生命的真正渊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了调整和支配全面利用海洋及其资源的规则,建立起一种全面、公平和可行的世界海洋新秩序和法律制度,是海洋法的新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杰出贡献。它的许多规则和原则已经成为习惯国际法,为世界各国所遵守。但是,由于国际法是动态的,是谈判折中、相互妥协和协商一致的产物,海洋法公约在扩大沿海国的管辖权和缩小公海自由的调整过程中留下了余地和空间,也就是海洋法中的剩余权利问题。当今的海事安全挑战日益增多,包括更多非传统的威胁,例如针对航运的恐怖主义行为、贩运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海盗行为和海上持械抢劫、非法贩运麻醉药品、精神药物和核物质以及偷运人员和武器。自然资源的耗竭、海洋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灾害也与安全议程直接相关,因为这些问题能够破坏数百万人赖以为生的自然基础,并对海上贸易以及渔业和旅游业等主要产业造成负面影响。海事安全的大多数挑战均波及全球,往往相互联系,并可能损害人类安全。为此,我们应认真研究和探讨,以期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促进海洋法的发展。

    2009年02期 v.24;No.113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192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论WTO自由贸易体制内文化政策的选择空间——兼论中国文化政策措施的建议

    马冉;

    文化保护与自由贸易的争论贯穿国际贸易谈判的历史全程。虽然"文化例外"观念在GATT1994和GATS中都没有得到明确体现,然而前者第4条所规定的电影银幕配额措施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禁止数量限制原则,并在特定条件下例外于WTO体制基石之国民待遇,反映了自由贸易原则下的文化特殊性;后者对于具体承诺表的弹性设计又赋予WTO成员制定保护性文化政策措施的巨大空间。在科技发展与贸易增长的不断刺激下,WTO各成员也纷纷加强了内部文化政策措施,谋求积极性保护的文化多样性概念应运而生。我国应在充分掌握WTO相关规则的基础上,积极向欧美、加拿大等文化强国学习科学的文化政策措施经验,努力增强自身的"软实力"。

    2009年02期 v.24;No.113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582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见危不救入罪的期待可能性问题研究

    谢望原;季理华;

    见危不救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其中期待可能性问题值得研究。分析期待可能性的一些基本问题,与我国现有的犯罪构成理论有机结合,在厘清见危不救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无特定职责或义务人见危不救入罪的期待可能性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借鉴该理论,发挥其刑法的法益保护功能、人权保障功能与刑法谦抑精神。

    2009年02期 v.24;No.113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568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

    梁静;

    近年,在校学生犯罪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人文精神缺失和法制教育观念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和法制观念淡薄,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心理疏导缺位则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2009年02期 v.24;No.113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44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逮捕之正当性研究

    刘根菊;马宁;

    逮捕是一种剥夺人身自由的最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是国家强制力的集中体现。它既有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又不是无限的。在现代法治社会越来越强调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形势下,国家更不能任意侵害公民的合法权利。从规范国家权力运作、保障人权的角度讲,逮捕必须具有存在基础正当性、逮捕的正当性要件。

    2009年02期 v.24;No.113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劳动合同服务期责任的法哲学思考

    黎建飞;李敏华;

    立法实践倾斜于弱者的导向是社会法存在的根据,倾斜理性是社会法所追寻的正义、平等价值目标切实实现的保证,它是不以牺牲另一目标为代价来换取保障某一目标的实现。因而,除了对"理性"这一理念本身有确切的认识外,还应意识到对"倾斜保护"予以控制的合理性并掌握对其控制的限度。该理性于宏观上是指导社会立法与实践的衡量器,它也贯穿于诸如违反劳动合同服务期违约金责任数额的限定、劳动合同期限与劳动合同服务期责任间的协调、资方违反服务期的责任等微观立法与实践中。

    2009年02期 v.24;No.113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961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论产业垄断法律的几个问题

    刘云亮;

    产业垄断通过法律管理调控。其法律特征有:垄断的资源相对有限性;垄断的行业具有公共性;垄断行业的经营服务活动具有网络性;产业垄断具有行政干预性等。国家通过产业发展了产业垄断,弥补市场运行机制失灵而干预经济,维护经济安全及社会公共利益稳定,实施了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产业垄断的构成法律条件及标准有:反映市场集中度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反映占行业垄断势力度的"勒纳指数";经营者集中情形;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情形等。

    2009年02期 v.24;No.113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商法学研究 

  • 伦理责任抑或法律责任——对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重新审视

    赵万一;朱明月;

    公司社会责任问题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概念。虽然在我国《公司法》中已明确规定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但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一直存在争议。事实上公司社会责任有伦理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和法律意义上的社会责任之别。前者可被称为道德化的社会责任或广义社会责任,后者则可称为法律化的社会责任即狭义的社会责任。通过分析道德化社会责任在伦理基础上和经济效益上与公司法基本理念的冲突,可以得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公司社会责任概念应采狭义的即法律化的社会责任概念。只有在关涉公共利益时才需要适用公司社会责任原则来考量公司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2009年02期 v.24;No.113 11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1618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破产撤销权的适用标准及完善

    易萍;

    破产撤销权制度是破产法上对债务人于破产程序开始前所实施的有害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予以撤销并将撤销利益返还破产财团的一种制度,它对于破产分配目标的实现以及破产预防程序的有效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本文试图从破产撤销权的构成要件谈起,并针对我国现行《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对可撤销行为的范围做出梳理与评价,进而使破产撤销权在实践中得以有效适用。

    2009年02期 v.24;No.113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794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论股东派生诉讼的当事人

    张睿;

    为防止股东滥诉,各国公司法都对股东提起派生诉讼的资格做出了限制,但我国应在一定程度上鼓励股东诉讼,放松对股东原告资格的限制。我国股东派生诉讼的被告包括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监事以及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的其他人,但不应包括在交易关系中损害公司利益的外部人。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地位是多重的,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当事人,公司在诉讼中的权利受到了一定限制。

    2009年02期 v.24;No.113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域外法学 

  • 论比较研究金融监管法的方法

    菲利普·伍德;刘轶;蔺捷;

    金融监管法是金融法体系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对金融监管法进行比较研究时,应首先遵循比较研究金融法的一般方法,即将所有主权国家管辖的各个法域归纳为若干相对独立的金融法体系,然后再选取恰当的衡量标准。由于破产制度是金融法的基石,各金融法体系在破产制度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破产抵销、担保权益和商业信托等领域也有着不同的做法。金融监管法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存在和发展是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并且各国金融监管制度在诸多方面存在一致性。因此,对金融监管法进行比较研究时,还应运用一些特殊衡量标准,包括法律制度的刑法化程度、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以及金融活动的自由程度等。实践表明,金融监管法的发展和演进深受各种历史因素和重大金融风险事件的影响。

    2009年02期 v.24;No.113 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41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从天宇公司案看美国法院关于“直接影响”的认定

    肖永平;张帆;

    美国法院对发生在美国领域外的外国国家的行为行使管辖权较为谨慎,表现为对"直接影响"的解释较为严格。就具体认定标准来说,它要求影响必须是直接的,没有其他介入因素;还要求影响必须"在美国",常常表现为原告具有美国国籍,或合同履行地在美国。因此,中国政府或国有企业如在美国被诉应积极应对,综合利用该规则及外交途径等主权豁免,同时注意在合同谈判阶段就利用"直接影响"的条件规避在美国法院被诉的风险。

    2009年02期 v.24;No.113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27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保险法上的兰波—韦斯顿规则述评

    徐民;缪晨;

    美国法院在处理保险竞合条款适用冲突时做法并不一致。大多数州的法院从合同解释出发,探求各保险人的真意,以此确定各保险人的赔偿顺序和方式。而少数州的法院却另辟蹊径,以兰波—韦斯顿规则为代表,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正。该规则认为如保险竞合条款之间互相排斥,则各保险竞合条款均不发生效力,各保险人应以自己承保的保险金额占所有保险人承保的保险金额总额的比例分摊损失。该规则已被一些法院所采纳并有扩张趋势。

    2009年02期 v.24;No.113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的最新发展及其借鉴

    漆彤;

    通过2007年对《外国投资和国家安全法》和2008年对《外国人合并、收购和接管条例》的修订,美国在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方面进一步扩大了审查范围,完善了审查机构设置,强调了各机构之间的权力制衡,继续保持了实体标准掌握上的灵活度与自由裁量权,在审查程序上以自愿申报与强制审查相结合,在再审查方面以"常青条款"替代"安全港规则"。我国已确定了由商务部牵头的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的基本模式,在相关实施细则的制订过程之中,可对美国的经验加以借鉴。

    2009年02期 v.24;No.113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72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略论美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范围

    刘静;

    《清洁水法》、《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石油污染法》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范围的基本框架。赔偿金的确定过程需经历自然资源损害的识别、资源价值的认定和赔偿路径的选择几个阶段。这一过程也构成了理解赔偿范围——修复费用、过渡期损失和评估费用,分析赔偿全面性的线索。这为我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2009年02期 v.24;No.113 159-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56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知识产权法学研究 

  • 知识产权的历史成因、法定主义及其法律特征

    马忠法;王全弟;

    从历史成因的角度看,知识产权因法律规定而产生,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特征也是处于变动之中,否定或静化知识产权特征都是不科学的。现阶段的知识产权主要特征为排他性、地域性、信息形态性、无形性和可复制性,时间性已不是其主要特征。

    2009年02期 v.24;No.113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30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知识产权法学研究

  • 论我国知识产权反垄断的执法机制

    姚保松;

    知识产权比其他财产权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更大的复杂性,知识产权反垄断的执法机构会遇到专业信息缺乏等问题,使其执法活动具有了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为解决这些问题,反垄断执法机构不仅要参与知识产权的审查活动,而且还要引入其他机构参与自己的执法活动。我国知识产权反垄断执法机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完善反垄断执法机制,我国应明确执法机构的权限,协调各种执法机构间的执法机制。

    2009年02期 v.24;No.113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知识产权反垄断法律规制中的市场支配力

    王东民;

    在市场经济中,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法两者之间既存在着目标上的一致性,又存在着在实施过程中的冲突。本文拟从市场支配力的角度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对市场支配力中的相关市场进行界定,然后再分析知识产权与市场支配力间的关系演化,最后分析了专利权人滥用市场支配力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希望通过这个角度的分析来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2009年02期 v.24;No.113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知识产权法学研究 

  • 知识产权的历史成因、法定主义及其法律特征

    马忠法;王全弟;

    从历史成因的角度看,知识产权因法律规定而产生,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特征也是处于变动之中,否定或静化知识产权特征都是不科学的。现阶段的知识产权主要特征为排他性、地域性、信息形态性、无形性和可复制性,时间性已不是其主要特征。

    2009年02期 v.24;No.113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30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知识产权法学研究

  • 论我国知识产权反垄断的执法机制

    姚保松;

    知识产权比其他财产权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更大的复杂性,知识产权反垄断的执法机构会遇到专业信息缺乏等问题,使其执法活动具有了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为解决这些问题,反垄断执法机构不仅要参与知识产权的审查活动,而且还要引入其他机构参与自己的执法活动。我国知识产权反垄断执法机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完善反垄断执法机制,我国应明确执法机构的权限,协调各种执法机构间的执法机制。

    2009年02期 v.24;No.113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2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知识产权反垄断法律规制中的市场支配力

    王东民;

    在市场经济中,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法两者之间既存在着目标上的一致性,又存在着在实施过程中的冲突。本文拟从市场支配力的角度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对市场支配力中的相关市场进行界定,然后再分析知识产权与市场支配力间的关系演化,最后分析了专利权人滥用市场支配力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希望通过这个角度的分析来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2009年02期 v.24;No.113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1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法学博士生论坛 

  • 建立我国行政法治愈制度的必要性及初步构想

    张峰振;

    违法行政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治愈,而非一概撤销。治愈方式包括追认、补正、转换。我国行政法治愈制度的缺失,不利于保护法律追求的利益和价值,造成实践困惑,影响法制统一,不利于行政法制度的完善和行政法理论的精细化。因此,应尽快建立违法行政行为的治愈制度。

    2009年02期 v.24;No.113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土地承包经营权可否出资入股——从重庆、成都“土地新政”争议出发

    郭娅丽;

    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符合确定性、可评估性、必要性和可独立转让性等公司基本法理,反映了农村土地改革的发展趋势。但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必须遵循相关法律在主体、客体、用途和期限方面的限定性条件,注意防范其中的风险。唯有如此,才能成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一种重要形式。

    2009年02期 v.24;No.113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64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