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 论社会权力的存在形态

    郭道晖;

    社会权力是指在国家与社会二元化格局下,社会主体拥有自己的社会资源和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而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支配力。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上的社会权力是同国家权力相对应的,其存在形态包括社会组织的经济权力、政治权力、科学文化知识权力以及民间法权力、道德权力、宗教权力等等。

    2009年04期 v.24;No.v.2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891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环境刑法问题研究

  •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立法修改问题探讨

    孟庆华;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宜修改为污染大气罪、污染内水罪等几个罪名;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结果犯修改为危险犯有其更为充分的理由;适应环境污染具有的特殊性,应当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中引进严格责任;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法定刑应提高为10年有期徒刑,无限额罚金制应改为限额罚金制,并且还应增设教育性、民事性与行政性等非刑罚措施。

    2009年04期 v.24;No.v.24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5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走私废物罪的构成分析及立法建议

    周珂;尹兵;

    走私废物罪是逃避海关监管将境外废物运输进境的故意犯罪,其主体主要由那些因其经济行为产生废物以及那些利用和清除废物的企业所构成,主要侵害的是国家有关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管理制度,应将其归类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之中。走私废物罪与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和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存在牵连或者具有相似的特征,定性处理时需特别注意。根据犯罪对象的不同,走私废物罪可以分解为两个罪名。走私废物罪需要设立一个相应的后续罪名与之相衔接。走私废物的重要部分都是以有组织的形式实施的,应当将其列为有组织犯罪。

    2009年04期 v.24;No.v.24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03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环境犯罪的客体要件——环境权之本体研究

    牛忠志;宋旭恒;杨鹏章;梁勇;姜泽平;

    将环境权作为环境犯罪的客体要件,已是必然趋势。基于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诺顿的弱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是可取的。奠立于该伦理观之上,环境权的主体就只能局限于人类,包括自然人、单位、社会和国家;环境权有单独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只要是环境法主体享有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无论是实体的还是程序的、无论是开发环境方面的还是利用环境资源方面、也无论是自然人的还是社会的抑或是国家的等都属于环境权大家庭的一员。各个具体环境权元素因不同的权利主体而不同。

    2009年04期 v.24;No.v.24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法学经纬

  • 分税制、地方公债与央地财政关系的深化改革——基于立宪主义的视角

    苗连营;程雪阳;

    关于是否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近年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如果认真分析建立在1994年分税制基础之上的央地财政分权所存在的问题,就会发现破解地方债务黑洞的最为根本且亟须的策略并非是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而是要依据立宪主义的基本精神进一步深化分税制改革。在相关配套制度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允许地方发行公债,不但不利于地方债务的化解,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经济与社会风险。

    2009年04期 v.24;No.v.24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855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义务教育中的政府义务与公民义务之依据

    马岭;

    在义务教育中,"免费"是政府的义务,"强迫"意味着公民义务。政府的免费义务主要来自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其次也来自监护人的监护权及其请求权;同时还来自国家利益的需要。公民的义务主要是指作为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义务,而不是作为受教育者自己的义务;它来自被监护人法律上的受教育权,而不一定来自公民的宪法义务。公民受教育的义务明显不同于公民服兵役的义务和纳税义务,它是公民的法律义务而不是其宪法义务。

    2009年04期 v.24;No.v.24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宪政认同:民族认同的现代性转向——兼析少数民族发展权的宪政认同建构功能

    涂少彬;肖登辉;

    民族认同是当代中国的宪政问题之一。民族间的和谐共存与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历史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凝聚力及公权的强制力,它更应基础性地依赖于民族间发展出一种拥有最大公分母的精神层面共识以及资源理性配置的制度性条件与框架。宪政认同便是对这种依赖的回应。宪政认同是在承认民族认同间差异的基础上,进而为这种差异构建一种法政层面的共性与交集,为民族认同这种历史、文化与感性的认同奠定一种更深层次的制度性认同框架、规范与发展方向。在当今中国语境下,民族认同应以宪政认同为转向目标,公权对少数民族发展权进行法律保障能使其承担起重要的民族宪政认同构建功能,而民族宪政认同的发展对民族分离态势的消解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2009年04期 v.24;No.v.24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行政法案例教学研究

    关保英;

    法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近年理论界和教育实践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行政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其中行政法案例教学就是一项探讨较多的改革方法。但是这一方法却存在诸多的误区,基于此种状况,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行政法案例教学进行系统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对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客观趋势、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理论模式、行政法案例教学的方法论、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实施路径等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行政法案例教学从方法论上讲,包括主体角色互换式教学法;课堂内容即用式教学方法;行政法原理开放式教学法;教学进路二元式教学法;教学价值育人式教学法。行政法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包括:案例提供与准备;案例分析与评议;案例讲解与总结;案例实用性的社会反馈等环节。

    2009年04期 v.24;No.v.24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302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法学双语教学中的四大瓶颈问题

    张丽娜;王崇敏;

    在教育部的号召下,从2001年开始,全国各高等院校开始推进双语教学改革,但法学双语教学的实施一直面临众多困难,其中法学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问题、法学双语课教师的外语水平问题、法学本科生的实际语言状况问题和法学双语课程的教材建设问题是制约法学双语教学顺利发展的四大瓶颈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2009年04期 v.24;No.v.24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试论行政复议和解程序的优化

    周杏梅;

    随着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行政复议和解程序也相应地开始运行。和解程序渗透了权利本位以及服务与合作等现代行政法价值理念,是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最大程度的融合与体现,有助于实现个体自由与公共秩序的有机结合。为使和解程序高效运转,应在厘定其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其适用程序,并明晰其效力。

    2009年04期 v.24;No.v.24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行政允诺行为的行政法理论透视

    王喜珍;

    行政允诺是近年行政机关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行为方式,但其理论研究却十分薄弱。在当今的行政法学教材中,还没有关于行政允诺的概念及理论阐述,学界对行政允诺进行研究的文章也是寥寥无几且在认识上极不统一。从行政法理论上分析,行政允诺行为符合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是行政行为而不是行政机关的民事行为;从本质上看,应归属具体行政行为的类别;与行政奖励、行政合同表面相似,实质不同。

    2009年04期 v.24;No.v.24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66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地方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的立法思考

    李国锋;

    地方党政机关豪华办公楼建设是长期以来备受各界诟病的现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屡禁不止,深层原因在于封建官衙建筑等级文化的遗留、官员公共财政意识薄弱及行政问责不到位、缺乏法律规制等。杜绝和防止政府办公楼建设中的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问题,不能仅限于现行体制内的行政措施回旋,应当及时总结国内地方的改革经验和汲取世界各国管理模式中的先进因素,进一步上升到法律层面进行调节和规制,运用法治化、规范化思维加以管理,才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资产管理改革方向,也才能更为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

    2009年04期 v.24;No.v.24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主”特点原因分析

    周丽丽;

    中国古代法有"以刑为主"的特点。这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方式。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三、中国古代社会在政治结构、经济活动方式、地理环境方面的封闭性。这是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主"特点形成、持存的主要原因。

    2009年04期 v.24;No.v.24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54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所有权与占有的刑、民关系

    童伟华;

    所有权与占有既是民法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刑法财产罪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所有权的本体含义及所有权他人性的解释,应当坚持法秩序统一性的原则,在此前提下,刑法与民法既有一致的地方,也可以有所不同。就占有而言,刑法与民法无论是关于占有保护的理由,还是占有的构成要素以及占有的观念化,其实都不存在刑法学通说所主张之差别,只是在占有的类型上,刑法与民法有所不同。

    2009年04期 v.24;No.v.24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13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私营军事公司及其国际规制问题初探

    王秀梅;

    近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军事外包促使私营军事安保公司蓬勃发展,在伊拉克战争中私营军事安保公司作为承包商取得了巨额的合同,费卢杰事件又使黑水公司作为私营军事安保公司的代表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私营军事安保公司及其雇员很难符合国际人道法关于雇佣军的规定,其到底是战斗员还是平民影响着其在武装冲突中的法律地位。《蒙特勒文件》是国际社会试图规制私营军事安保公司的结果,但其不具有强制力。对私营军事安保公司的规制依然任重道远。

    2009年04期 v.24;No.v.24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732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论宪法基本权利对德国国际私法之影响

    王葆莳;

    宪法基本权利对立法者和司法者有直接的约束力,故而可以影响国际私法的立法和实践。在国际私法立法中,连结点的选择要符合宪法基本权利的要求。在适用外国法的过程中,宪法基本权利可以并入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作为公共秩序的具体审查标准,排除外国法的适用。

    2009年04期 v.24;No.v.24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水权”概念在美国的界定

    杜群;曹可亮;

    水权是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一直未有定论,这就需要我们回到"水权"概念的源头——美国,对其加以深入考察。根据美国学者和立法实践对于"水权"(waterright)的界定,水权是对流淌于天然通道的江河、湖泊、溪流、泉水、地下含水层等公共水体的权利,水权只是指水资源使用权或水使用权(包括水资源使用权和商品水使用权),而不包括水资源所有权或水所有权。这是由美国所具有的法律文化、法律思维、法律理念、法律传统所决定的。

    2009年04期 v.24;No.v.24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商品房地下室权属法律问题研究

    贾磊;

    在人们住房空间极其紧张的情况下,《物权法》未对与商品房业主福祉关系密切的商品房地下室所有权做出明确判定,而人们对于物权的概念也存在一些误解,围绕其产生的许多纠纷也不断见诸报端。对商品房地下室中规划属于人防工程部分,一般认为属于国有,事实上,人防资产并不等同于国防资产,承认其非国有性并不影响其人防使用功能,简单地将其归为国有,不可避免地将置《人民防空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于违背宪法和立法法的尴尬境地,应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确认其权利归属。其他部分地下室,依据地下室建设成本是否纳入销售价格,将其作为地下室权属判断标准,是使用经济学的观点来代替法律的推理,而将商品房地下室一概纳入商品房面积公摊范围是没有根据的,但对于已经纳入面积公摊范围的,应确认其业主共有权。

    2009年04期 v.24;No.v.24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商号权与商标权的冲突与救济

    李若思;

    商号权与商标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均属于无形财产,两者在构成要素、商业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由于我国并未将商号权纳入知识产权体系的保护框架中,并且对于商号的性质也并未从法律的角度肃清,因此,在实践中两者发生权利冲突屡屡发生在所难免。国内现有的法律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相关的法律保护措施亟待出台。

    2009年04期 v.24;No.v.24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食品安全法问题研究

  • 论回收食品的认定及其法律规制

    王艳林;马杰;

    法律概念是法律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没有法律概念,我们就不能正确理解法律问题,并实施法律。我国食品安全法虽对回收食品作了相关规定,但并未对其内涵与外延予以界定。本文首先对回收食品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的界定,并提出了相关的规制措施。

    2009年04期 v.24;No.v.24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侵权法视角下的《食品安全法》召回制度之评析

    陶丽琴;

    我国《食品安全法》迅速提升了食品召回制度的立法层次和法律效力。召回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共政策因素,调整的基础关系仍是私领域的交易消费关系,立法确立了召回的法定作为义务,属于交易安全义务,违反该义务引起私法上的侵权责任,是结果责任,并与一般的产品侵权责任有联系但不同。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作为缺陷食品的判断依据,排除了召回对符合强制标准而仍存有不合理危险之食品的适用,缺陷食品限于不合格产品,召回机制的启动将会招致大量原交易关系的无效并产生惩罚性赔偿。

    2009年04期 v.24;No.v.24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49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食品安全法中的食品安全标准

    季任天;

    《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标准作出了专章规定和系统规定。论文探讨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定义,从宗旨、依据、种类、内容、制定程序、免费查阅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基本要求,从制定主体、制定要求等方面讨论了《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的具体规定,最后指出食品安全标准的直接意义是保障食品安全,间接意义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2009年04期 v.24;No.v.24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834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食品安全法中的信息公开制度

    张芳;

    《食品安全法》中设置的信息公开制度,在操作层面上仍然存在判断标准、信息矛盾、方法、责任等各种具体问题,国务院正在征求意见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草案)》也未能完全弥补这些缺憾,如能对统一信息公开平台、信息公开的主体、信息公开的范围和信息公开的责任等问题加以重视,对保障食品安全、降低社会成本、提高政府公信力将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009年04期 v.24;No.v.24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37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司法制度问题研究

  • 我国能否引入英美法上的简易判决?

    肖建华;周伟;

    美国法上的简易判决,是在当事人双方对案件要件事实不存在实质争议且一方当事人有权获得有利判决的条件下,法院做出的一种不经庭审的实体终局性判决。简易判决被美国从英国引入后,与美国的诉答程序、证据开示等制度紧密结合,具有过滤案件、避免无益庭审等功能。虽然这项制度对我国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是鉴于目前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的不完善以及事实认定方面有很大的任意性,暂时不宜引入该制度。

    2009年04期 v.24;No.v.24 13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54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刑事诉讼事实研究

    刘用军;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的一项法制原则。什么叫事实?传统理论和司法实践一般将其理解为案件本身的客观事实,随着程序正义观念的加强,在现实的刑事诉讼中,不仅案件事实,而且程序事实、证据本身真伪性的事实,也纳入了证明范围。因此,刑事诉讼中的事实,应当包括在诉讼中具体体现的案件事实、程序事实和证据事实,并在事实推理的基础上,达到作为审判结果的法律事实。

    2009年04期 v.24;No.v.24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现状及构想

    陈俊敏;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早已是当前刑事诉讼法学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但相关研究多停留在引进照搬的层面,制度的引进必须考虑产生和适应的环境,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中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对"毒树之果"应予以阻隔,有条件地进行非法证据排除。

    2009年04期 v.24;No.v.24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律师在场制度的理论起点分析

    乔金茹;

    律师在场权从表面上看只不过是扩大了律师的一项诉讼权利,而实际上它是公民权利的一种延伸。建立律师在场制度,是现代国家民主与法治的必然要求;是人权保障的基础;是我国吸收"控辩式"诉讼体制合理因素的又一项改革措施。因此,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这一大背景下,探讨如何建立起科学、完备的律师在场规则,必将对我国整个刑事司法体制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9年04期 v.24;No.v.24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

  •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意义及实现

    江伟;谢俊;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髓是司法便民,它是适应我国陕甘宁边区司法实践环境的审判方式。当前重彰"马锡五审判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可能性和意义。"马锡五审判方式"与现代诉讼制度并不是对立的,程序化实现、发展"马锡五审判方式"中的"便民"精神不会扼杀其灵活多样、方便群众的优点。

    2009年04期 v.24;No.v.24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68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马锡五审判方式”之裁判文风

    王长江;

    在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带动下,陕甘宁边区的裁判文书呈现出良好的文风:文字精练、简洁明了;注重证据、实事求是;长于说服、以理服人;修辞恰当、文情并茂。今天仍有学习、研究和借鉴的价值。

    2009年04期 v.24;No.v.24 16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学术争鸣

  • 动产抵押制度不合理吗?——兼与方金华、林旭霞商榷

    董学立;

    我国《物权法》规定了动产抵押权制度。这一法制创新既不会引起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缺陷,当然就更不会因所谓的缺陷而被让与担保制度替代。相反,《物权法》关于动产抵押权的规定为我们进一步创新担保物权体系,并最终制定一部"统一动产担保法"开辟了视野。

    2009年04期 v.24;No.v.24 16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652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法学博士生论坛

  • 刑事诉讼冲突与衡平的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

    宋远升;

    刑事诉讼是以解决公共秩序与犯罪、国家公权与个人私权等冲突为目的的法律程序,其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辩证的过程。它既有矛盾原理作为其方法论和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也有社会冲突理论作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理论支撑,如何从冲突走向衡平,刑事诉讼也有其特定的原则路径。

    2009年04期 v.24;No.v.24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道德义务可以成为义务冲突中的“义务”来源

    杜琪;

    义务冲突中的义务来源应当分为被侵害的义务来源与被履行的义务来源进行讨论,被侵害的义务来源与不纯正不作为的义务来源一致。传统的对不纯正不作为的作为义务来源的研究局限于形式的列举,没有考虑实质的义务来源。以实质判断为主的二元说较为合理。当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因果关系能现实性地具体支配时,道德义务可以成为义务冲突中被侵害义务的义务来源。符合一定条件的道德义务可以成为被履行义务的义务来源,进而成为超法规的犯罪阻却事由。

    2009年04期 v.24;No.v.24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有组织犯罪中的被害人权利保护

    陈金林;

    与犯罪组织相比,有组织犯罪中的被害人处于弱势地位,其权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有组织犯罪的受害者具有众多性与分散性,不少侵害行为的发生与被害人自己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关联,加上有组织犯罪行为往往具有隐蔽性,且犯罪组织往往自行控制犯罪后的事态,由此增加了被害人权利保护的难度,导致被害人知情权、程序参与权与被害恢复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因此有必要建立信息通告制度保障知情权,妥善地运用自首、立功制度并适度地推动合法化进程,解除被害人维权的顾虑,并设立被害人补偿基金,保障被害恢复权的实现。

    2009年04期 v.24;No.v.24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