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 探究法治实现的理论——法律方法论的学科群建构

    陈金钊;

    为法治寻找实现的路径是法律方法论研究的任务之一。然而,作为实践哲学的法律方法论并不是法律人办案的行动方案,是一种理论形态,描述的仍然是法律思维方式。对法律思维的研究需要运用综合性的方法,这是因为即使是通过法律的治理也是多途径的。从理论上看,哲学的、逻辑的、语言的、修辞的和解释的方法都对法律判断有着重要的影响,法律方法理论体系的建构需要这些学科的支持。从法科人士研习法律方法论的过程来看,作为方法论的法律哲学、法治所需要的法律逻辑学、法律修辞学、法律语言学和指引司法活动的法律解释学等学科,构成了法律方法论的基础理论体系。这些学科既提出了法治所需要的客观性、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对创造性的限制等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探寻这些理论实现的途径。在学科交叉的意义上,法律方法论的研究既可以拓宽专业领域,也可以积淀深厚而广泛的理论基础。

    2010年04期 v.25;No.121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995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学术争鸣 

  •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与犯罪率

    陈永生;

    在本次修正刑事诉讼法过程中,我国实务部门有些学者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犯罪率急剧上升为由反对强化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机能。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犯罪率确实大幅增长,但根据联合国以及我国的相关统计,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犯罪率、犯罪增长速度、严重暴力性犯罪占全部刑事案件的比率等都不高,甚至相当低,因而以此为由反对强化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机能是难以成立的。

    2010年04期 v.25;No.121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38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经纬 

  • 行政组织法上若干概念之辨析

    王锴;

    行政组织法上的核心概念为行政组织和行政主体。这两个概念构建的出发点不同,前者偏向行政组织法,后者偏向行政救济法。行政组织与行政主体的内容多有交叉。行政组织从组织形态入手,包括行政机关、行政机构、公法人(国家、地方除外)、公权力的受托人(自然人和私法人)、私法组织的行政主体、部分权利能力的组织。行政主体则从法人资格入手,包括公法人、公权力的受托人(自然人和私法人)、私法组织的行政主体、部分权利能力的组织。

    2010年04期 v.25;No.121 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868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命题探析

    张波;

    法学界一些学者在开展法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过程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等多个命题。这些命题虽然表明了研究者在研究视域、研究层面、话语表述等方面的差异,但也凸显了相同的中国化思维和中国化视角,奠定了进一步达成共识性命题的基础。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命题而言,这个命题是遵循应然性理路和实然性理路而被提出的,其内涵可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和民族化两个层面来理解。

    2010年04期 v.25;No.121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由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反思权利的正当性理论

    罗强;

    权利的正当性理论是法理学中关于权利性质的一种重要学说。一般认为,权利的正当性建立在权利的无害性和社会公认性之上。但是,借鉴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和视角,我们便会发现这种正当性理论中所存在的问题。

    2010年04期 v.25;No.121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72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香港地区民事司法改革及其启示

    齐树洁;

    香港地区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借鉴各国改革经验,立足本地具体情况,于2009年4月2日起施行新民事司法制度。这项改革涉及广泛,影响巨大,被称为该地区民事司法制度发展的里程碑。研究香港民事司法改革的思路和做法,可以从中学习其成功的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

    2010年04期 v.25;No.121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7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废除监视居住的理由

    程荣斌;赖玉中;

    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犯罪现象本身呈现出与常态社会的极大不同,以保障人权和追诉犯罪为目的的刑事强制措施也得因之变化。监视居住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强制措施,但现如今,其制度生存的社会根基被剥离,适用条件违反了比例原则,适用空间极其微小,以及无法破除的执行困境等废除理由的凸显和强化,它必将日渐式微并最终被废除。

    2010年04期 v.25;No.121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黄烨;

    检察委员会制度是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之一。它在发挥集体智慧、保证重大业务决策的质量、规范检察工作、促进检察事业不断进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工作机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缺陷,特别是在基层检委会的工作中更为明显。因此,尽快采取措施,完善相关机制,改革基层检委会的现状,已成为目前司法体制改革中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010年04期 v.25;No.121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6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刑法伦理性研究

    曾粤兴;

    刑法与道德伦理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不同手段,均具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文化是刑法生存发展的土壤,而伦理则是刑法的道义底线。刑法与伦理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应该寻找出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平衡点,这对合理优化配置刑事法律资源、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10年04期 v.25;No.121 6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50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我国交通犯罪的现状及刑事对策探讨

    李福芹;

    随着我国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道路交通秩序也越来越重要。我国目前交通事故频发,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惨重,交通安全的现状令人担忧。面对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我国的刑事对策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交通犯罪的罪名单一,没有形成对交通秩序的立体保护,法定刑偏低,对于一些重大的、恶性的交通犯罪案件无法做到罪刑相适应,司法实践中对交通犯罪案件也存在过于从宽的办案指导思想。为了完善交通犯罪的刑事对策,必须增加新的罪名,同时注意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运用,注重对交通犯罪人的教育改造以实现特殊预防。

    2010年04期 v.25;No.121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537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劳动教养监督制度的嬗变

    雷鑫;潘益云;

    劳动教养监督是对劳动教养机关的执法行为进行的监督活动。目前劳动教养监督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劳动教养法律监督权缺失,劳动教养审批环节监督制度存在结构性缺陷,劳动教养执行环节监督弱化等。应全面更新和完善劳动教养检察监督制度、完善劳动教养内部监督制度、完善法律明确规定劳动教养法律监督权。

    2010年04期 v.25;No.121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不动产登记制度探究——不动产登记簿为中心

    朱广新;

    不动产登记簿是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核心,它不仅是公示、证明不动产物权的主要手段,而且是公信力与推定力制度的构造基础。就《物权法》的相关规定而言,为克服第一百零六条在不动产交易安全保护上的局限性,应把第十六条第一款解释为是关于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的规定;为平衡不动产交易中动的安全与静的安全,应通过类推解释方法扩大第十九条第二款关于异议登记的适用范围;为维护不动产登记簿的信用,应严格解释第十七条规定的"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

    2010年04期 v.25;No.121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067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前设立中公司与后设立中公司的界定及责任承担

    杨国平;

    公司设立是一种兼具民事和行政双重性质的法律行为,以成立公司为目标指向。设立中公司是在公司设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过渡性的组织体。对设立中公司的起点及设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以发起人订立协议作为设立中公司的起点。以公司名称预先核准作为分界点,把设立中公司分为前设立中公司和后设立中公司两个阶段。以公司设立行为的性质为基础,对其相关责任承担进行探讨。

    2010年04期 v.25;No.121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国际旅游岛建设语境下的海南旅游合同法律制度的完善

    王琦;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需要有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水平和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特别是要有完善的且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合同法律制度。目前旅游合同仍属无名合同,导致对合同认定的差异,不利于维护旅游合同法律关系的稳定。现行规定存在一些问题。旅游合同主体资格要求过于苛刻,应赋予非旅行社的民事主体与旅游者签订旅游合同的资格。对旅游合同形式要求过高,不利于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当将旅游合同有名化,更加具体化,明确规定旅游合同的主要条款,降低合同形式要求,增加旅行社的义务,增加旅游者的权利。规范旅游合同内容要注重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2010年04期 v.25;No.121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的冲突与取舍

    马开轩;

    为了解决合同生效后至履行前发生在合同履行上的危险,充分体现诚实信用原则及公平原则,避免先履行的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失,不同法系建立了各自独特的相关法律制度。在大陆法系体现为不安抗辩权制度,在英美法系则体现为预期违约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借鉴了大陆法传统的基本理论,在第六十八条和第六十九条规定了不安抗辩权制度,同时又吸收了英美法的预期违约制度,在第九十四条和第一百零八条进行了规定。由于两大法系对罗马法的不同继承,产生于不同法律历史传统的类似制度在同一部法律里面很难彻底融合与同化。结果这两种制度在《合同法》中不仅不能够融会贯通,实现立法者所期待的优势互补,相反却造成适用中的冲突和不公等诸方面的问题。如何处理二者矛盾并妥当安排好对债权人履行期待落空的救济途径,本文在分析借鉴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看法。

    2010年04期 v.25;No.121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61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商业秘密中的利益衡量——从职工与单位之间涉及的商业秘密保护问题来考察

    邱天;

    在职工与单位之间关于商业秘密保护问题的处理中,应重视利益衡量的方法。笔者首先对商业秘密拥有者与职工之间的利益进行了整体衡量,然后从在职职工、离职职工、竞业禁止合同三方面就职工与单位之间的利益问题进行了详细衡量,由此得出立法与司法上应有的正确处理方法。

    2010年04期 v.25;No.121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诉讼权利的程序保障

    王春;

    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的立法规定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不明确,参诉依据具有模糊性,参诉方式存在被动性。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权利缺乏程序保障。保障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权利并建立辅助参加制度应当是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2010年04期 v.25;No.121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90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域外法学 

  • 刑法总论专题研究(二)

    松原芳博;王昭武;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松原芳博教授自去年4月开始在日本《法学セミナ-》连载《刑法总论专题研究》(每月一期,尚处于连载之中),对日本刑法总论中的重要问题,有别于传统教科书的体例,作了颇具个人色彩的理论性解说。其特点主要在于:其一,重视犯罪论体系,强调犯罪论体系应该真正成为解释论解决相关问题的指南;其二,力图将罪刑法定主义、法益保护主义、责任主义等刑法基本原则渗透至刑法理论之中;其三,立足于法益侵害说(结果无价值论),主张贯彻法益保护主义与自由保障机能;其四,以现代社会中的刑法作用为基点,关注当下的日本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动向。蒙日本评论社与松原教授无偿转让版权,由苏州大学王昭武副教授翻译,本刊欲以连载,以飨读者,冀望国外知名学者的这种最新研究成果能多少有助于我国刑法学对相应问题的研究。

    2010年04期 v.25;No.121 12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91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民生法学

  • 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制度之完善——兼析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的适用

    焦富民;沈虓天;

    罗马法已有了现代民法关于抛掷物与建筑物及其附属物致害侵权的最初萌芽,然而近现代大陆法系主要国家仅关注建筑物本身所致损害的责任。新近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确立了抛掷物侵权中对受害人保护的一般规则。在正确理解与准确适用法条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建筑物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制度,明确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依据严格责任原则按份承担补偿责任,同时增列由物业管理人根据过错责任原则承担相应的责任。

    2010年04期 v.25;No.121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916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村民待遇问题的法律探析

    任燕;

    集体所有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所有制,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自治结果的正义与民法上的公平正义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有着不同的正义标准;改革集体所有制以期解决当前问题;村民待遇案件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而非法律问题,不应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

    2010年04期 v.25;No.121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物权法》的制度创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杜文聪;

    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地位举足轻重,努力发展中小企业意义重大,然而长期以来,融资难成了制约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物权法》的颁布,有望使该问题得到缓解。较之《担保法》,我国《物权法》在用益物权法律制度和担保物权法律制度方面都有较多的创新之处,诸如矿业权、承包经营权、担保物权等方面的创新规定对我们去探寻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年04期 v.25;No.121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法学教育

  • 法学教育应重视法律方法的培养

    魏洪江;

    法律方法是法律适用中所要应用的各种方法。法学教育中法律方法的培养应居于核心地位。法律方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塑造不能简单化为一种法律知识的传授,而是应将法律方法、法律素质教育融于法律职业技能教育的全过程。

    2010年04期 v.25;No.121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谈知识产权法的教学改革

    白慧颖;

    我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量极为丰富的国家,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日益重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缺乏法律的保驾护航,又缺乏保护人才。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的责任与义务不容回避,这就对高校的知识产权法教学提出了创新与改革的要求。

    2010年04期 v.25;No.121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法学博士生论坛

  • 论法治视野下行政决策的界定

    张国平;

    行政决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作为法治政府的重要活动,现代行政决策应当是正当的行政决策。一个正当的行政决策,要兼具合法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等要求,在内涵上包括决策目标、决策手段、事实基础、法律依据等四个要素,在外延上包括一系列行为。法治视野下的行政决策主要是重大行政决策,重大的标准可以通过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确认。重大行政决策需要根据其价值目标和内在要求的不同进行类型化研究。

    2010年04期 v.25;No.121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行政强制执行中的催告程序

    梁玥;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草案)》首次在我国行政法中确立了催告程序,这标志着我国行政程序法治的发展又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鉴于目前理论界尚欠缺对行政强制执行催告程序的系统研究,本文系统探讨了行政强制执行催告程序的内涵、价值、构成等理论问题,并提出了在行政法中进一步完善催告程序的几点立法建议。

    2010年04期 v.25;No.121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568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司法圭臬:从“马锡武审判方式”到“陈燕萍工作法”的思考

    葛天博;

    清末以降,中国司法改革长达百年之久,新中国司法改革亦三十年有余,从追求法制到建设法治,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实践理性存在着偏差。传统惯性与法治内涵、实体正义与程序规制、政治思考与法理品性发生了直接的对撞。人民政权两次以典范人物树立司法战线上的榜样,强调情理作为裁判社会纠纷的必要理念,直接拷问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是讲法理还是讲情理,是理念当先还是技艺领跑,是法律至上还是群众满意,在当下中国不仅仅值得深思,更需要去魅。

    2010年04期 v.25;No.121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儒家刑事政策思想研究

    姚国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刑事政策思想的主体与核心,儒家的基本刑事政策思想是天人合一、德主刑辅,刑事立法思想是立法宽简、宽仁慎刑,刑事司法思想是顺天行刑、慎刑恤罚。儒家刑事政策思想有其局限性,但也包含着诸多合理因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刑事政策思想是当下中国法律改革的本土化资源,其合理因素应该被重视和合理利用。

    2010年04期 v.25;No.121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诉的内涵及其与诉讼请求的关系

    朱建敏;

    诉所阐释的是一种公法关系;诉与诉讼请求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并不相同,诉讼请求不是诉的要素,而是诉的对象,即当事人请求法院裁判的对象。

    2010年04期 v.25;No.121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57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