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命题探析
张波
摘要(Abstract):
法学界一些学者在开展法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过程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等多个命题。这些命题虽然表明了研究者在研究视域、研究层面、话语表述等方面的差异,但也凸显了相同的中国化思维和中国化视角,奠定了进一步达成共识性命题的基础。就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命题而言,这个命题是遵循应然性理路和实然性理路而被提出的,其内涵可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和民族化两个层面来理解。
关键词(KeyWords):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命题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LS-D0908)
作者(Author): 张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这些学者有李龙、公丕祥、徐亚文、冉井富、马治国等人。他们在研究中都直接使用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命题。见李龙:《“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法学的创新》,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4期。公丕祥:《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进程概览》,载《法制现代化研究》2007年第11卷。徐亚文:《“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7期。冉井富:《关于马克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几点看法》,载《学海》2007年第4期;马治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指导地位》,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 [2]这些学者有付子堂、朱景文、蒋传光、李婧、田克勤等人。见付子堂:《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页。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02页。《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李婧、田克勤:《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启示——基于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构建的视角》,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9期。
- [3]这个命题是西南政法大学文正邦教授提出的。见文正邦:《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研究论纲》,载《法治研究》2008年第9期。
- [4]这个命题是中国人民大学孙国华教授和龚刚强博士提出的。见孙国华、龚刚强:《“科学、民主、人权、法治”的中国之路探索与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中国化六十年》,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10期。
- [5]这个命题是广西师范大学周世中教授提出的。见周世中:《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中国化及其进程》,载《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 [1]付子堂教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了一个与过去一切法学根本不同的崭新的完整的法律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法学。见付子堂:《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页。
- [2]许全兴教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区分为政治层面的中国化和学术层面的中国化。见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马克思中国化个案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8页。
- [1]当前各个学科中都有学者在开展本学科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新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学者都纷纷投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并取得了一批有特色的成果,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局面。见汪信砚:《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 [1]李龙.“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法学的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2005,(4):389.
- [2]汪信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源流[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651.
- [3][6]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8,258.
-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 [5]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5-336.
- [7]公丕祥.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进程概览[J].法制现代化研究,2007,(11):3、5、9、11.
-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3.
- [9]陈金钊,等.忧伤的中国与自卑的法学(笔谈)[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39.
- [10][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刘尊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34.
- [11]何继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