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政发展历程之再审视——以《钦定宪法大纲》为切入点的分析Reflection on the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al Process in China——The Analysis with the Outline of Imperial Constitu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刘向文,王圭宇
摘要(Abstract):
自晚清末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以来,中国宪政建设已经风风雨雨地走过了百余年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对其研究却遭到有意无意的"冷落"。反思和总结《钦定宪法大纲》酝酿、产生直至最后夭折的诱因和教训,无疑对中国当下法治事业和宪政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主要包括:认真对待宪法移植,实现宪法学的中国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营造宪政实施的社会环境条件,注意宪政实施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弘扬宪政主义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意蕴,密切关注宪法规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
关键词(KeyWords): 清末立宪;钦定宪法大纲;宪政建设;启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刘向文,王圭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王人博著:《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132页。另外,也有学者通过比较研究认为,从根本精神上看,《大纲》也是日本明治宪法(“日宪”)的化身。参见李秀清:《中国宪政实践史上移植西方法的第一次尝试——清末立宪活动评述》,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 ②“清末立宪”和“新政”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伪立宪”、“假维新”,是一场“政治骗局”。但是,近年来,也有人认为,是“早熟”的革命中断了大好的改革进程。参见徐江洪:《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起步——试评清末新政的历史地位》,载《改革与战略》2002年第10期,第61—62页。
- ①徐秀义、韩大元主编:《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另外,还可参见韩大元编著:《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 ②在《大纲》颁行之前,对中国宪政思想和理论贡献比较大的人有王韬、郑观应、林则徐、魏源、徐继畲、黄遵宪,等等。关于这一点,参见韩大元、林来梵、郑贤君著:《宪法学专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5页。
- ①有学者认为,以《大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制订的《大纲》,与日、德(《普鲁士宪法》)没有太大差距。尽管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范围的宪政制度发展水平来看,《大纲》显得滞后且不合时宜,但从当时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看,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参见贺嘉:《评〈钦定宪法大纲〉》,载《比较法研究》1994年21期,第388页。
- ①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可以参见秦前红:《中国宪法领域的法比较——方法与趋势》,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 ②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参见刘向文、王圭宇:《中俄美三角关系的变化及中国的应对策略》,载《俄罗斯法学研究论丛》(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
- ①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可以参见刘向文:《谈普京总统倡导的行政改革》,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4期;刘向文:《谈俄罗斯联邦现行政府的机构改革》,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6期;等等。
- [1]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27-128.
- [2]贺嘉.评《钦定宪法大纲[J].比较法研究,1994,(1).
- [3]曹心宝.《钦定宪法大纲》的法学评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
- [4]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9.160.
- [5]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55.
- [6]陈盛清.外国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272.
- [7]韩大元.外国宪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68-269;何勤华.外国法制史(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84-285,326-329.
- [8]转引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5.
- [9]宋四辈.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教训及启示[J].中国法学,2004,(5).
- [10]徐秀义,韩大元.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241.
- [11]韩大元.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3.
- [12]李秀清.中国宪政实践史上移植西方法的第一次尝试——清末立宪活动评述[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6).
- [13]刘向文,王圭宇.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公民与法(法学版),2009,(4).
- [14]范进学.宪政与方法:走向宪法文本自身的解释[J].浙江学刊,2005,(2).
- [15]韩大元.论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的冲突[J].中国法学,2000,(5);韩大元,林来梵,郑贤君.宪法学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5-160.
- [16]См.: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ное право России/Подредакции О? Е? Кутафин.М.Юристь.1999,С.8-40.
- [17]周叶中.宪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8.
- [18]韩大元.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