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法家的司法公正观The Justice View of Legalists in Pre-Qin Period
程政举
摘要(Abstract):
先秦法家对法的论述具有概念性思维的特征,将公正、权利义务的明分、无私和善的内容嵌入了法的概念性内涵,且认为已经制定的法律应是完备而详尽的。刑无等级、不避亲贵、不别亲疏和功过、一准于法、禁止赦宥、禁止私议法律和法贵下断,是法家所主张司法公正的内容。公正的司法能定分止争,减少或防止纠纷的发生,能规范民众的行为、富国强兵、稳定社会秩序。
关键词(KeyWords): 先秦法家;司法公正;刑无等级;一准于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重点课题《先秦自然法思想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SFB1006);; 2019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我国古今司法裁判比较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JCZD-001)
作者(Author): 程政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9页。
- (2)同上注,第111页。
- (3)《管子·明法解》。
- (4)同前注[1],第82页。
- (5)许富宏:《慎子集校集注》,中华书局2013年8月第1版,第108页。
- (6)同上注,第18页。
- (7)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2页。
- (8)《管子·任法》。
- (9)《管子·正第》。
- (10)《管子·七臣七主》。
- (11)《管子·明法》。
- (12)同前注[10]。
- (13)同前注[1],第82页。
- (14)同前注[5],第18页。
- (15)同前注[7],第380页。
- (16)同前注[7],第32页。
- (17)《简子·版法解》。
- (18)《管子·心术(上)》。
- (19)《管子·小匡》。
- (20)《管子·小匡》曰:“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无胥,请立为大司理。”
- (21)《商君书·定分》。
- (22)同上注。
- (23)同前注[5],第79页。
- (24)同前注[5],第52页。
- (25)同前注[7],第330页。
- (26)同前注[7],第423页。
- (27)同前注[7],第354页。
- (28)同前注[7],第353页。
- (29)同前注[7],第283页。
- (30)《管子·心术(下)》。
- (31)《管子·内业》。
- (32)《管子·形势解》。
- (33)《管子·四时》。
- (34)同前注[3]。
- (35)《商君书·开塞》。
- (36)《庄子·天运》曰:“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
- (37)同前注[5],第18页。
- (38)同前注[5],第64页。
- (39)同前注[7],第128页。
- (40)同前注[7],第137页。
- (41)同前注[7],第414页。
- (42)同前注[7],第306页。
- (43)同前注[7],第306-307页。
- (44)《左传·襄公三年》。
- (45)同前注[11]。
- (46)同前注[8]。
- (47)同前注[1],第100-101页。
- (48)《唐六典》第六卷记载:“乃立八议,以广亲亲,以明贤贤,以笃宾旧,以劝功勤。其一曰议亲,二曰议故,三曰议贤,四曰议能,五曰议功,六曰议贵,七曰议勤,八曰议宾。八者犯死罪,所司先奏请议,得以减赎论。注曰:‘《周礼》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即八议也。自魏、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后周及隋皆载入律。’”
- (49)《史记》第六十八卷。
- (50)同前注[7],第328页。
- (51)同前注[7],第32页。
- (52)同前注[7],第324-325页。
- (53)《管子·版法解》。
- (54)同前注[1],第102-104页。
- (55)《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曰:“(晋文)公曰:‘刑罚之极安至?’(狐偃)对曰:‘不辟亲贵,法行所爱。’文公曰:‘善。’明日令田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于是公有所爱者曰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吏曰:‘请用事焉。’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取五鹿。攻阳,胜虢,伐曹。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返为践土之盟,遂成衡雍之义。一举而八有功。”
- (56)同前注[1],第103-104页。
- (57)《管子·法法》。
- (58)《商君书·更法》。
- (59)同前注[5],第102页。
- (60)同前注[7],第397页。
- (61)同前注[11]。
- (62)同前注[7]。
- (63)《商君书·禁使》,载《商君书锥指》(蒋礼鸿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0页。
- (64)《商君书·画策》,载《商君书锥指》(蒋礼鸿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9页。
- (65)同前注[7],第104页。
- (66)同前注[7],第30页。
- (67)同前注[7],第25页。
- (68)同前注[8]。
- (69)《管子·任法》曰:“《周书》曰:‘国法法不一,则有国者不祥。’”
- (70)《商君书·农战》曰:“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
- (71)《商君书·靳令》曰:“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这里是九条,应属文献之误。
- (72)同前注[1],第111页。
- (73)同前注[1],第113页。
- (74)《商君书·画策》曰:“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之时势;故为必治之政,战必勇之民,行必听之令。是以兵出而无敌,令行而天下服从。黄鹄之飞,一举千里,有必飞之备也。麒麟騄駬,日行千里,有必走之势也。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有必胜之理也。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
- (75)同前注[1],第113页。
- (76)同前注[7],第423页。
- (77)同前注[7],第428页。
- (78)同前注[7],第441页。
- (79)同前注[7],第330页。
- (80)同前注[7],第336页。
- (81)同前注[7],第124-125页。
- (82)《史记》第四十卷。
- (83)同前注[7],第357页。
- (84)同前注[7],第361页。
- (85)同前注[3]。
- (86)同前注[3]。
- (87)同前注[1],第138页。
- (88)同前注[7],第114页。
- (89)同前注[7],第207页。
- (90)同前注[7],第449页。
- (91)《韩非子·五蠹》曰:“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 (92)《管子·法禁》,第273页。
- (93)同前注[7],第423页。
- (94)同前注[1],第82页。
- (95)同前注[1],第77页。
- (96)同前注[1],第40-41页。
- (97)同前注[5],第64页。
- (98)同前注[5],第108页。
- (99)同前注[7],第394页。
- (100)同前注[7],第425页。
- (101)同前注[7],第449页。
- (102)同前注[7],第126页。
- (103)同前注[7],第400页。
- (104)《管子·版法解》。
- (105)《管子·问第》。
- (106)同前注[1],第82页。
- (107)同前注[1],第104页。
- (108)同前注[5],第53页。
- (109)同前注[5],第54页。
- (110)同前注[7],第212页。
- (111)《管子·七臣七主》。
- (112)《管子·八观》。
- (113)同前注[1],第102页。
- (114)同上注。
- (115)同前注[7],第200页。
- (116)同前注[7],第31页。
- (117)同前注[7],第354页。
- (118)《管子·正第》。
- (119)同上注。
- (120)《管子·枢言》。
- (121)同前注[3]。
- (122)根据先秦史料,孔子没有任卫国国相的记载,此处记录有误。
- (123)同前注[7],第293页。
- (124)同前注[7],第295页。
- (125)《汉书·艺文志》第30卷。
- (126)《周易·系辞下》。
- (127)同上注Symbol[A@126]。
- (128)《随书·经籍志三》第3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