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上诉制度若干缺陷之法理分析On Some Defects of Judicial Hierarchy in China
齐树洁
摘要(Abstract):
我国现行民事上诉制度建立在两审终审制的基础上 ,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司法公正与效率目标的追求 ,并产生制约上诉功能、诱导上诉投机、违反“不告不理”原则以及“终审不终”等诸多弊端。为此 ,应当借鉴外国司法改革的经验 ,立足我国国情 ,在完善第二审程序 ,构建三审终审制的同时 ,严格限制再审程序的启动。
关键词(KeyWords): 民事诉讼;上诉制度;审级制度;司法改革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齐树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一般认为,上诉审制度的功能包括吸收不满、纠正事实错误、促进法律适用的统一以及巩固司法体系的合法性等。[美]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M].张文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69-271
- 根据英国学者StuartSime的解释,这种矛盾是在鼓励判决的终局性与纠正判决的错误之间求得平衡( balance between encouragingfinality and correcting mistakes)。参见StuartSime,A PracticalApproach toCivilProcedure,BlackstonePressLimited,2000,p489
- 近年来,在各种报刊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方面的报道。例如:三级法院,四个判决,八年官司,一张白纸[N].南方周末,1998-06-05;两审终审制:无法终审的现实[J].中国律师,1999,(10);诉讼七年还在二审,如此延宕谈何效率[N].法制日报,2001-03-24;法院再审没完没了,一桩官司好似泥潭[N].法制日报,2002-09-07.北京大学法学院姜明安教授曾对一起典型的“终审不终”案例进行过分析。发生于河南省焦作市的一起因三间房屋的产权纠纷案,在经历了民事、行政两种诉讼,三级法院,九年审理,十六次裁判之后,检察院又提起抗诉。姜明安.对一起马拉松官司的反思[N]法制日报,2002-12-01
- 目前世界上实行两审终审制的国家已成为少数例外,除了人口稀少的国家和州之外,只有以前苏联为样本的国家,而其中罗马尼亚已于1990年将审级制度改为三级结构。参见傅郁林.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从民事程序视角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4)
- 最高人民法院统计处公布的统计数字。人民司法,1998,(4);1999(3);2000(4)
- 学理上认为,民事上诉必须同时具备实质与形式两方面要件。上诉的实质要件是指法律规定对哪些裁判可以提起上诉。上诉的形式要件是指当事人上诉应具备的法定的程序上的条件,具体包括:必须有合格的上诉人与被上诉人;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必须提交上诉状。常怡.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09-313.
- 有学者建议,为确保上诉程序的正当利用,我国应借鉴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立法例,建立制裁恶意上诉者的有效机制。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理论与改革的探索[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377
-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指出:“就像是一场迟来雨对已经久旱枯死的庄稼无济于事一样,迟来的公正对胜诉方而言是某种意义上的不公正。”肖扬.当代司法制度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司法评论,2001,(1)
- 近年来,对于在我国建立三审终审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法学界和司法界进行了初步探讨。参见杨荣新,乔欣.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探讨[J].中国法学,2001,(5);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审判监督制度改革与有条件三审终审制的构建——关于审判监督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报告[J].人民司法,2003,(2);杨永波,张悦.建立一审终审与三审终审相结合的审级制度[J].法律适用,2003,(6)
- [1]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调研小组.民事诉讼程序改革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75-179.
- [2]柴发邦.民事诉讼法学新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119.;江伟.民事诉讼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33.
- [3]陈瑞华.对两审终审制的反思——从刑事诉讼的角度[J].法学,1999,(12).
- [4]刘会生.人民法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法学研究,2002,(3).;王利明.民事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64-367.
- [5]肖扬.人民法院开展集中教育整顿的情况汇报[N].人民法院报,1999-02-01.
- [6]刘作翔.中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批判——兼论“司法权国家化”的司法改革思路[J].法学研究,2003,(1).
- [7][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12.
- [8]刘玉民,刘乃毓.民事诉讼审级制度之检讨与重构[N].人民法院报,2002-06-25(3).
- [9]邱联恭.程序选择权论[M].台北:三民书局,2000.8.
- [10]杨建华.问题研析——民事诉讼法(一)[M].台北:三民书局,1996.363-364.
- [11]许俊强.民事二审程序应确立禁止不利变更原则[J].人民司法,2000,(1).
- [12]梁书文.民事诉讼法适用意见新释[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272-273.
- [13]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走向法庭: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示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58、210.
- [14]季卫东.法治秩序的构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9.
- [15]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61.
- [16]齐树洁.英、德民事上诉制度改革述评[A].厦门大学法律评论(第4辑)[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77.
- [17]齐树洁.民事程序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215-216.
- [18]黄宣.论我国民事诉讼再审程序的改革[A].田平安.民事诉讼程序改革热点问题研究[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423.
- [19]刘峥.民事抗诉制度:问题及完善[J].法律适用,2003,(6).
- [20]王利明.WTO与司法改革[J].法律适用,2000,(10).
- [21]肖扬.当代司法制度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司法评论,2001,(1).
- [22]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调研小组.民事诉讼程序改革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70-171.
- [23]傅郁林.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从民事程序视角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4).
- [24]宋冰.程序、正义与现代化——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