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后”时代传承人的定位思考Reflect o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Inheritor in the Era after the Affirm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张洋
摘要(Abstract):
"非遗后"时代的到来为传承人提出新的要求,其需要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去功利化"是传承人应当秉承的根本理念。传承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所起作用为基准,划分为代表性传承人与一般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二者合力作用的发挥。传承人退出机制的合理设计,确保能够充分调动传承人的热情。
关键词(KeyWords):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定位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4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问题研究”的结项成果(142400410308);;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3-QN-004);;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度校重大研究课题“民间文学艺术的权利主体问题研究”的结项成果
作者(Author): 张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1]王雪.制度化背景中的剪纸传承与生活实践——以山东高密河南村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18.
- [2][美]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50-51.
- [3][4][5][6]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497.508.494.492.
- [7]C.Perelman,Justice,Law,and Argument,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0,p.11.
- [8]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202.
- 1对湖北红安绣活的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站,2014年7月26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