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 司法行为模式论——以行为理论为视角

    周叶中;

    行为模式的差异性决定行为据以发生的权力在属性上的差别,而行为模式的差异性则往往由行为对象所决定。正是司法行为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司法行为体系中存在着目的行为、戏剧行为、规范调节行为以及交往行为等不同模式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性,而这种行为模式的差异性又决定了作为司法权构成要件的司法解释权、司法审判权、司法监督权与司法调解权等四项子权力在行为模式上的差异性。

    2012年01期 v.27;No.129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539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99 ]
  • 中国媒体侵权责任案件法律适用指引——中国侵权责任法重述之媒体侵权责任

    杨立新;李颖;俞里江;朱巍;

    本文不是一篇法学论文,但却是一部重要的民法学特别是侵权责任法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它从中国媒体侵权责任案件法律适用的司法实际出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从审判实践上总结经验,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形成了这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法律适用的规则,方法敢于创新,体例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多彩、切合实际。这种研究风格和研究方法与《美国侵权法重述》的研究方法相似,作者将其命名为"中国侵权责任法重述之媒体侵权责任",是完全有道理的。本刊刊出这部条文式的研究成果,意在鼓励和支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法学研究方法,倡导注重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研究态度。相信在中国侵权责任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本文总结的法律适用规则不仅在指引媒体侵权责任纠纷案件中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时对规范我国媒体传播行为,保护媒体合法权益方面,也会发挥重要作用。

    2012年01期 v.27;No.129 1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296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311 ]

法学纵横

  • 中国宪政史上的“人民”观

    何青洲;付子堂;

    宪政权力源自"人民","人民"观决定着宪政的航向。中国宪政史上"臣民"观向"人民"观的转变标示出中国宪政的发展历程。清末立宪固守专制的"臣民"观,宪政改革失败。中国资产阶级宪政时期确立了资产阶级"人民"观,推动了社会发展,但"人民"仍不自由平等。中国无产阶级践行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人民"观,依靠"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进行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最广大"人民"实现了自由平等。社会主义宪政时期,无产阶级"人民"观发展为阶层"人民"观,"人民"成为公平正义的载体。最广大"人民"是社会主义宪政的目的,"人民"观的创新对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01期 v.27;No.129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74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98 ]
  • 大学章程的框架体系、治理结构、制度要素与生成机制——基于十所高校章程的文本比较

    肖金明;张强;

    大学章程通常应当包含序言、总则、学校功能与教育形式、办学活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教职员工、学生和校友、经费资产与财务管理、举办者与学校的关系以及学校的权利义务、外部关系、学校标志,以及附则等内容,由此形成大学章程的框架体系。大学章程确立大学的治理结构,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涉及学校党委(党委会、纪委)、学校行政(校长)、学术机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教授/教职员工(教授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和群团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与教学科研单位的"校—院(系)"两级或"校—学部—院(系)三级关系。与大学治理基本格局相匹配,大学内部的治理制度主要包括:大学法人制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授治学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学院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等。大学制定章程并依章治校是当前大学管理制度改革的重大课题,明确大学立章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大学章程理想的生成机制可以设想为:学校专门成立章程起草委员会,形成学校章程草案,面向师生员工公布草案征集意见,党委会或者党政联席会议、校长办公会等对章程进行审议和审定,校长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012年01期 v.27;No.129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857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314 ]
  • 我国私人参与履行警察任务法制的现状与课题

    章志远;

    我国严峻的治安形势与有限的警察力量之间的强烈反差,倒逼出私人力量对警察任务的参与。无论是充满争议的治安承包、辅助警察、拍违有奖和警方线人改革尝试,还是具有明确法律依据的合作戒毒和社区矫正,都真实地反映了转型中国警察任务民营化跌宕起伏的图景。从警察任务民营化改革的时机选择、法制依赖和监督加强上看,私人参与履行警察任务在我国行政法上依旧是一个未竟的前沿课题。

    2012年01期 v.27;No.129 4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822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230 ]
  • 汉代上请制度及其建立的理性基础

    程政举;

    汉代的上请制度源于西周的"八议"之法。上请是指特定主体的行为触犯法律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在履行特定上报批准程序后方能追究该特定行为主体刑事责任的制度。汉代上请适用的对象既有皇室宗亲、外戚、享有一定秩禄的官吏,也有老人、小孩,以及因亲情触犯法律的人;上请须遵循严格的程序,不准越级上请。上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代的慎刑思想,同时也起到统一司法的作用。

    2012年01期 v.27;No.129 62-65+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73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23 ]
  • 论作为变色龙的生育的法律性质

    徐国栋;

    生殖权首先以消极的方式出现在男性身上,19世纪的妇女运动导致了女性生殖权的出现,这两方面的生殖权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合流,形成不分性别的生殖权概念。在这一概念下,男女在流产问题上仍面临不同的对待。生殖的性质随着特定国家的人口形势而变,在有的国家是义务,此等义务的轻重在各国又各不相同;而在有的国家是权利。尽管如此,国家仍把剥夺生殖权作为打击罪犯和进行社会防卫的手段。

    2012年01期 v.27;No.129 6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469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67 ]
  • 特殊侵权行为中受害人过错制度的适用研究——以《侵权责任法》第六章到第十章为中心

    王竹;

    侵权责任法上的受害人过错制度分为受害人责任、过失相抵责任和比较责任三类。《侵权责任法》在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七条对受害人过错制度作出了一般性的规定,特殊侵权行为部分对受害人过错制度的规定则分为明确规定、适用特别法规定和无特别规定三种情况。《侵权责任法》第六章到第十章的受害人过错制度的适用具有特殊性。第九章高度危险责任按照危险程度可以分为极端危险责任、极度危险责任和高度危险责任三类,可以准用于醉酒驾驶和环境污染责任。

    2012年01期 v.27;No.129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419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279 ]
  • 民事上诉审程序中亟待完善的问题之思考

    刘学在;

    在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建立附带上诉制度很有必要,特别是对提起附带上诉的要件应作出合理的规定。上诉审程序中的撤回起诉制度应得到立法上的明确认可,其条件和法律后果也应合理予以界定。"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这一发回重审的事由应予废除,以违反法定程序为由发回重审的情形则应予以严格限制。基于裁定与判决的性质不同,应当构建不同于判决之上诉审程序的相对独立的裁定之上诉审程序。

    2012年01期 v.27;No.129 8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下载次数:793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496 ]
  • 辩护律师介入刑事审判后程序的法理思考

    乔金茹;

    以法院庭审为界限,庭审之前的准备程序称为刑事审判前程序,庭审之后的程序,称为刑事审判后程序。这样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辩护律师开庭前后的诉讼活动进行区分。应将辩护律师在休庭后择日宣判、一审判决送达后到上诉程序启动前以及死刑复核等阶段的诉讼活动纳入到刑事审判后程序中,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探究这一程序中辩护律师介入的立法缺陷、具体路径以及实践操作等层面的问题。

    2012年01期 v.27;No.129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24 ]
  • 论后现代主义法哲学观在国际私法中的表现

    徐冬根;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视角的方法论意义上的表征,一种新颖独特的价值观。后现代主义法哲学观对国际私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排斥统一性,强调差异性;否定普遍性,强调多元性;反对确定性,强调多变性。

    2012年01期 v.27;No.129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288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33 ]
  • 生物资源相关传统知识保护中的利益平衡

    秦天宝;

    由于传统知识保护问题的国际讨论在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国内立法保护本国利益是各国目前的最佳选择。我国现有立法对传统知识的保护远远不够,而其中对生物资源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尤为紧迫。国际社会提出并实践了知识产权、事先知情同意、信息披露等一系列制度,在这些制度设计当中,生物资源相关传统知识利用者利益与持有者利益之间、持有者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以及持有者内部利益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冲突,它们都需要利用利益平衡的基本原则来调和,采取放松程序限制、限定保护对象范围、设置强制许可制度等措施,多管齐下,力求生物资源相关传统知识保护立法能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

    2012年01期 v.27;No.129 11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587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48 ]

刑事法学研究

  • 宽严相济政策与轻轻重重政策的特征比较

    张小虎;

    宽严相济政策兼顾保障人权与保护社会,基于对犯罪形成与发展规律的把握,强调区别对待,宽严相济,极为注重宽严并举与宽严救济,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刑事公正与效率。而轻轻重重政策以保护社会的价值理念为主导,形成于犯罪日益严重的社会事实背景,强调宽严两极发展的思想与制度,从而轻者相对去之而重者移向中心,构成新的重重阶位的刑事公正与效率。

    2012年01期 v.27;No.129 12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709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15 ]
  • 德国反洗钱刑事立法述评与启示

    王新;

    为了遏制和打击洗钱活动,德国通过在刑法典中新增洗钱罪和多次的修订,将洗钱行为犯罪化,逐步建立起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的刑事法律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国际社会共同打击洗钱活动和我国面临严峻洗钱形势的背景下,有必要介绍德国反洗钱刑事立法的成功经验,这对于完善我国的反洗钱法律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2012年01期 v.27;No.129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1617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321 ]
  • 论现代生命科技发展对我国刑法基础理论的冲击

    熊永明;

    现代生命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刑法处罚范围、刑事立法的稳定性、刑法法益保护范畴、刑法解释理论等刑法基础理论提出挑战。面对现代生命科技,我国刑法必须针对性地作出调整,以便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应对,其主要路径一是强化刑法解释,拓展刑法适用空间;二是增设大量生命科技类别的犯罪。

    2012年01期 v.27;No.129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32 ]
  • 刑法解释的诠释学论说——刑法解释的构成解读

    付玉明;

    在诠释学的语境之下,刑法解释是一个诠释性的概念,是指正义理念、刑法规范与生活事实的相互对应。刑法解释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体,两者不可缺一。刑法解释的必要性,实际上是刑事法治和司法实践的要求,而刑法解释的可能性,则是司法运作和实现法治的基础。

    2012年01期 v.27;No.129 14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36 ]

法治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

  • 社会管理创新的宪政思考

    陈宏光;

    社会管理创新是在法治社会的视野内的社会创新。用宪政思维、创新精神去建设法治体制、更新法治观念、完善法律制度、确立法律规则,才能实现法治建设的历史使命。思考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思维与路径,提出公信力在公权机关解决纠纷机制中的价值问题,权威性在当前调解机制中的定位与价值问题。旨在指出社会管理活动的管与理之分离的现象,提出理是管之本、管是理之术,以理为重的服务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追求和目的;应当厘清社会管理创新中"管"和"理"的价值位阶。

    2012年01期 v.27;No.129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0 ]
  • 论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基本要素

    蒋晓伟;

    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在社会管理中的具体化,它有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基础。社会管理法治化的治理模式是实现"社会本位";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基本内涵是建立市民和村民是社会管理最重要主体的体制和机制,并对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有效的控权;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基本原则,包括:民主化原则、社会化原则、科学化原则和长效化原则;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协同性关系有: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协同性关系,公民、社会组织与政府参与社会管理的协同性关系,行政、经济、教育、法律等社会管理手段协同性关系。

    2012年01期 v.27;No.129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796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29 ]

法学博士生论坛

  • 从神农到许行:先秦农家学派法文化事项考察

    化国宇;

    中国自古是一个农耕社会。在两千余年的时间里,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法律等上层建筑均打上了农耕文化的烙印。先秦农家是作为诸子百家争鸣中唯一一个以农业为术业专攻的思想流派,是无法将其从法律思想史的视域中排除的。从先秦农家的始祖神农氏的传说及代表人物许行的思想中,仍能发掘出些许法文化事项。

    2012年01期 v.27;No.129 165-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416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65 ]
  • 剽窃、学术规范与版权侵权

    吴义龙;

    人们通常认为,剽窃天然就不是好的东西。笔者将从静态的观点来考察剽窃这一概念,以及从动态的观点来重新考察与剽窃有关的"独创性"的概念是如何逐步形成的;从而部分澄清这种误解。另外,笔者还将从与剽窃紧密相关的"引证"这一技术性手段来功能性地讨论学术规范的作用,以及从制度比较的视角,对两种不同的解决剽窃的方式,即诉诸学术规范和司法诉讼进行论证。

    2012年01期 v.27;No.129 175-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025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63 ]
  • 我国集体林权流转和交易法律制度研究

    李丹;

    在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建立明晰的林业产权制度的基础上,为使林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得到更好实现,通过市场手段推动森林资源资产的有序流转和优化配置已经势在必行。我国许多重点林区陆续开展了建立林权交易中心的试点工作,目的就是为优化林业生产要素配置和促进林业社会化服务提供市场平台。但现阶段我国林权交易中心的运作在机构定位和设置,交易主体、标的和程序,交易的配套服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境。

    2012年01期 v.27;No.129 18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31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48 ]

  • 投稿要求及注释体例

    <正>一、投稿要求(一)来稿应具有学术性、理论性、原创性,切勿一稿多投。本刊不退来稿,三个月未接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二)来稿篇幅一般在1万至2万字之间,特别优秀论文不在此限,本刊尤为欢迎论证充分、挖掘深刻、极具学术价值的洪钟大吕之作。(三)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技术处理和删节,不同意者请予以说明。

    2012年01期 v.27;No.129 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4 ]
  • 下载本期数据